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累計無違規違紀123天”——安徽省蜀山監獄第十九監區電子屏上跳動的數字,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動著所有人的目光。這串數字背后,藏著“90后”民警吳開一的探索:他將社會學中的“破窗理論”,悄悄轉化為高墻內的秩序密碼。屏幕第一次定格在“30天”時,有罪犯私下嘀咕“不過是形式主義”;而如今,“我可不能做破壞紀錄的人”已成為監區全體服刑人員最樸素,也最有力的集體宣言。
以數據破窗 實現精準施策
今年春節剛過,監區里接連發生幾起摩擦,老民警在碰頭會上感慨“近期情緒波動較大”,可具體波動在哪兒、哪些人容易出問題,誰也說不準。他拿著厚厚一疊值班記錄翻了又翻,看不清問題的脈絡。
“青年民警就得用新辦法。”吳開一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近三年的監區記錄按季度拆開,給每起違紀事件都標上日期、當事人刑期和具體行為。當表格里的數字通過“同環比分析模型”呈現出來時,他忽然眼前一亮:春節后那一個月,違紀事件比節前增加,其中刑期不足一年的罪犯占比較大。“原來不是籠統的‘情緒波動’,是快刑滿釋放的人心里急啊!”
找到癥結就好辦。他琢磨著開起“情緒疏導課”,讓即將刑滿的罪犯圍坐在一起,聊聊對未來的擔心;又給每個人定制了“改造倒計時清單”,把“遵守紀律”細化成“按時參加勞動”“不與他人爭執”,完成一項就打個鉤。一名即將于兩個月后出獄的罪犯跟他說:“看著清單上的鉤越來越多,心里反倒踏實了。”
以書為橋 叩開“頑石”心扉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吳開一遇上的“硬骨頭”,當數李某。他被判無期,蹲了八年還沒減過刑,是監區出了名的“頑石”,對誰都愛搭不理。同事都說:“這石頭捂不熱,別白費力氣了。”可吳開一偏不認輸,他抱著李某的檔案翻了三天,又蹲在監控室回放了監控記錄,終于揪出個特別的細節:每次圖書室開放,李某總會第一個進去,抱著歷史書能啃一下午。
“自我封閉卻酷愛閱讀,這就是突破口。”吳開一心里有了譜。他先沒有直接找李某,而是拉了幾個同樣喜歡看書的罪犯,成立了個“讀書互助小組”,特意把活動地點設在李某常去的圖書室對面的監舍。起初李某不當回事,可聽到監舍里傳來分享讀后感的聲音,他攥著書頁的手指總會下意識地收緊。
一周后,吳開一拿著本《曾國藩家書》走到李某面前:“我看你總讀歷史,這本書里講處世,我讀不太懂,你要是愿意,咱每周聊一次?”李某眼皮都沒抬,吳開一也不勉強,把書放在他的桌上,就轉身走了。
從那以后,每周三下午成了他倆的“讀書時間”。吳開一從不提改造,只聊書中的人物:“你看曾國藩也有低谷,他是怎么熬過來的?”李某從一開始的簡短回應,到后來能說上幾句,再到有次聊到“知錯能改”時,突然紅了眼:“我這輩子,怕是沒機會改了。”吳開一趕緊接話:“書里說‘過則勿憚改’,現在開始,不算晚。”
與此同時,互助小組的人也常找李某請教問題:“李哥,你給我們講講鴻門宴那段唄?”一來二去,他緊閉的心扉慢慢透了縫。有天小組討論時,有個年輕的罪犯急著搶話,李某居然開口勸:“別吵,聽人把話說完。”這話傳到吳開一耳朵里,他知道,這塊“頑石”開始松動了。
變化是看得見的:李某參加教育改造更加積極,遇到矛盾會先低頭,還把自己的讀書筆記借給別人看。一年后,當減刑裁定書被送到手上時,李某對著吳開一笑了,眼里閃著光:“吳警官,謝謝你。是你讓我知道,人就算跌到谷底,也能借著書里的光往上爬。”
高墻內的燈火徹夜不熄,映照著吳開一從警以來未曾改變的初心。他不僅用數據模型精準助力,更愿以耐心與智慧傾聽每個迷途心靈的回聲。吳開一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民警的擔當——真正的監管,不僅是維護鐵紀的剛性屏障,更是以人文關懷點亮希望、引領新生的溫暖力量。

點 評
吳開一榮獲“全省優秀青年民警”稱號,不僅是對其“政治過硬、業績突出、品德優良、作風扎實”的高度認可,更生動詮釋了監獄民警“于細微處見擔當,于平凡中顯忠誠”的深刻內涵,其事跡為青年民警樹起了“可學可做可追”的鮮活標桿。
吳開一的突出表現為“實干”與“創新”。工作中嚴謹細致,既能沉心做好監管改造“煩瑣事”,也能攻堅創新發展“大事”。作為一名社會學專業畢業的青年民警,他堅持學以致用,準確找準定位,充分發揮優勢,努力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轉變為提高改造質效的實踐能力。工作中,他通過構建“同環比分析模型”、“三維度”排查體系等數據分析模型,利用數據分析發現問題并精準施策,提出的“累計無違規違紀天數牌”制度、“集體慶生”“云上團圓計劃”和制定“改造倒計時清單”等建議被推廣,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優秀青年民警“忠誠、實干、擔當、創新”的優秀品質,是平安建設中鮮活的青春力量。
□安徽省蜀山監獄黨委書記、政委 劉和國
□本報記者 謝婷婷
責任編輯:李志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