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馬鞍山市持續十五年深耕中華經典吟誦活動紀實
帷幕徐啟,燈光聚焦。一群少年,或青衫磊落,或白裙飄逸,立于舞臺中央。當一聲清越的領誦劃破寂靜,千百年的智慧便隨著朗朗之聲流淌開來。時而如洪鐘大呂,慷慨激昂,訴說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誠;時而如涓涓細流,婉轉低回,吟詠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朦朧情愫。這并非專業的文藝演出,而是馬鞍山市中小學生中華經典吟誦比賽的現場。這一幕,在被稱作“詩城”的馬鞍山市已經持續上演了15年。一場比賽,何以擁有如此綿長而旺盛的生命力?答案,藏在少年們清澈而堅定的吟誦聲里,藏在老師們溫暖而智慧的指引間,更藏在整座城市對文脈傳承的自覺與對育人初心的堅守中。
聲韻之中見成長
“當我念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我感受到一位熱血青年面對破碎山河時焦灼、悲愴卻又充滿雄心的復雜心境。當我喊出‘我怕不能再見中華民族的國富民強’時,我仿佛觸摸到了先輩們與我同齡時的體溫和心跳。”這番穿越時空的共鳴,來自馬鞍山市紅星中學學生張正毅。他與同學們憑借作品《百年·少年》,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市中學生中華經典吟誦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在此之前,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等于我而言,是歷史書卷中令人敬仰的偉人形象,讓我有距離感。”張正毅坦言,通過一段時間的賽前排練,他一邊精進演繹水平,一邊完成了對偉人從“仰望”到“對話”的轉變。“起初,我們的吟誦缺乏靈魂,無法真正與百年前的少年共情”。為了突破情感表達的瓶頸,張正毅在老師的建議下反復觀看九三文藝晚會,通過專業演員的詮釋看到了他們對真實情感的藝術化表達。從那以后,他的每一次吶喊與凝望,都有了來路和歸處。“站上舞臺的那一刻,我們不再是表演百年前的少年,而是代表他們發聲”。
校園里,喜愛吟誦的張正毅經常參加學校朗誦社團的活動,在傳統節日吟誦經典篇目。“經典吟誦最打動我的,是它賦予了我一種穿越時空的共情能力。學校開展的經典教育在我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讓我們的內心更加豐盈,腳步更加堅定。”張正毅說。
吟誦帶來的成長與感悟,不僅綻放在中學校園,也同樣在小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在馬鞍山市小學生中華經典吟誦比賽中,馬鞍山市采秣小學六年級學生徐鈺軒擔任《同吟一首詩》的領誦,需要演繹“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等詩句。“原本我并不太熟悉這句詩,通過老師講解和自己反復吟誦,我逐漸體會到詩人對故園的深切思念,古詩不只是文字,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連接著古今、牽動著人心。”
一次排練到很晚,“操場上蚊蟲都來‘湊熱鬧’,大家都非常累,嗓子也啞了,但是沒有人抱怨。我們圍在一起,互相糾正發音,一遍遍地吟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直到每個人都找到情感的共鳴。”徐鈺軒動情地說,“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和經典的魅力。”
作為學校“文博社團”成員,徐鈺軒吟誦過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講述過爺爺煉鋼、父親創新的故事,還經常參加紅色教育基地的宣講活動。“經典教育帶給我的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像是在我的心里點亮了一盞燈。這種文化的血脈和精神的傳承是我成長中最寶貴的財富。”徐鈺軒表示。

馬鞍山市采秣小學《同吟一首詩》

馬鞍山市紅星中學《百年·少年》
傳承之路點明燈
少年的清越之聲得以響徹,離不開點亮他們的那束光。馬鞍山市紅星中學語文教師柳晨晨多年指導學生參加中華經典吟誦比賽,在她看來,指導吟誦絕非簡單的聲音訓練。
“我們更像是引路人。”柳晨晨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我們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渡過時間的河流,走進文本的歷史現場。”她向記者介紹,作品《百年·少年》的創意源于語文課堂上學生們學習《沁園春·長沙》后的有感而發:“是百年前的先輩托舉了現在的和平與富強,我們也要像那群意氣風發的少年一樣做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這番跨越時空的心聲,讓“百年對話、百年接力”的吟誦主題應運而生。
為了讓學生真正讀懂百年前少年的豪情,柳晨晨通過三維沉浸式體驗層層遞進:組織學生搜集百年前的歷史視頻、老照片等一手資料;設計百年前的少年情境扮演環節,激蕩理想與豪情;指導學生通過語調的抑揚頓挫傳遞情感起伏等。她欣喜地看到,經典教育為越來越多的學生打開了成長的大門。許多曾經在吟誦活動中嶄露頭角的學生,至今仍堅守熱愛,或在專業舞臺上發光發熱,或在教書育人中溫暖接力。
從中學到小學,經典教育的探索路徑各有千秋,但育人的初心始終如一。在馬鞍山市采秣小學,德育辦主任羅婷婷親歷了學校經典教育從課堂補充教學到“讀·演·研”一體化育人的過程。2022年,她在指導吟誦作品《你是誰》時,創新采用“三步引導法”:先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閱讀英雄故事,邀請老黨員進校園分享,再根據“拓荒牛”“凌云木”“衛國盾”三個篇章的不同基調設計表演形式,最后在發音、停頓、重音甚至眼神和動作等細節上精雕細琢。
在指導過程中,羅婷婷注重“從文本到心靈”的轉化,每部作品的打磨都要經歷數月沉淀,從主題篩選時的反復研討,到文本改編時的字斟句酌,再到配樂編排、隊形設計、情感表達的層層細化,每個環節都與學生,音樂、美術教師等共同攻關。在她看來,經典吟誦的核心是情感的真實流露,寧可放慢排練進度,也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內涵。
“與往年相比,今年經典吟誦比賽的整體水平在創新形式與思想深度上均有質的飛躍。”作為這項賽事發展變遷的見證者,馬鞍山市朗誦演講學會常務理事洪成連續十多年指導校園吟誦活動,并多次擔任該市中小學生中華經典吟誦比賽的評委。采訪中,他從專業角度肯定了賽事的革新:“我記得多年前還叫‘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比賽’,而非‘吟誦’,當時更加關注學生普通話是否標準、作品背誦是否完整、情感表達是否到位等。如今,各學校對中華經典作品進行編曲、配樂,然后搬上舞臺,并結合道具、舞蹈、隊形變化等呈現,讓經典通過吟誦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洪成還特別指出了近幾年吟誦比賽的亮點:“各學校以愛祖國、愛家鄉、贊英雄、賞美景為線索,把生活場景、民俗風情融入作品中。往年作品的主題多聚焦‘詩仙’‘詩城’等文化標識,近幾年開始主動挖掘長江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時代命題。”在他看來,沉浸式吟誦“把讀詩升級為‘在詩行里生活一次’,只要生活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
鑄魂之道育新人
經典吟誦的“小切口”,如何有效撬動學校思政教育的“大格局”?這需要馬鞍山全市教育層面的系統規劃和扎實落地。
馬鞍山市紅星中學政教處副主任王鵬林介紹,學校始終將中華經典吟誦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形成了“三個融合”的特色經驗:課堂內外融合,構建浸潤式育人生態;學用知行融合,實現立體化人格塑造;傳承創新融合,打造品牌化育人成果。“學校堅持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學校還依托朗誦社團實踐、傳統節日活動等,將經典教育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形成了‘課上深讀+課下踐悟’的良性循環”。
在馬鞍山市采秣小學,經典吟誦也與育人理念深度融合。副校長王月紅告訴記者,學校秉持“尊重教育”的教育哲學,踐行“讓每一個生命翩然起舞”的辦學理念,將經典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學校打破傳統的經典教學模式,構建“讀·演·研”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將《論語》《詩經》等經典融入日常教學,利用早午讀和晨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化內涵;創新經典呈現形式,在吟誦中融入音樂、舞蹈等元素,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文化溫度;開展吟誦比賽、校園展演、文化節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思政理念。“立足馬鞍山‘詩城’文化與紅色資源,我們將李白詩歌、本地英雄事跡等融入經典教育,增強教育的地域特色與感染力,讓學生在文化熏陶中樹立正確價值觀”。
當吟誦聲在校園里回響,一場更為宏大的“鑄魂育人”工程,也在全市教育的頂層設計中徐徐展開。馬鞍山市教育局德育辦負責人表示:“我們始終堅持將中華經典吟誦比賽作為一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品牌活動來精心打造。經過15年深耕,這項活動已超越單純的才藝展示,成為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思政大課’。”
該負責人進一步闡釋,學生在反復揣摩和深情演繹中,“真正將‘仁義禮智信’等千年傳承的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植入靈魂”。許多教師和家長反饋,參加吟誦比賽后,學生不僅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更在行為舉止中展現出更明顯的禮貌、自律和集體意識。“這正是經典育人功能的鮮活體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養分已逐漸沉淀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品格”。
十五年弦歌不輟,十五載春風化雨。當經典吟誦聲年復一年在校園回響,在賽場激蕩,人們聽到的已不僅是千年文脈的延續,更是一座城市為培育時代新人所傾心奏響的育人之歌。該市教育局德育辦負責人介紹,中華經典吟誦比賽只是該市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一個生動縮影。接下來,該市將繼續深化以中華經典吟誦為代表的“鑄魂育人”工程,不斷豐富內涵、創新形式、拓展載體,引導更多學生在親近經典、詮釋經典的過程中,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編 后 當千年經典遇上青春吟誦,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馬鞍山這座“詩城”,我們找到了答案。15年,足以讓一棵樹苗繁茂,也讓經典吟誦從一項賽事沉淀為浸潤無數青少年心靈的文化土壤。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聲情并茂的舞臺,更是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聽到的不僅是抑揚頓挫的詩句,更是生命拔節成長的聲音。或許,教育的真諦就藏于此,不是知識的簡單灌輸,而是在無數心田播下文化的種子,讓它們在歲月的滋養中,自然生長為支撐一生的精神力量。這綿延十五載的經典吟誦,正是這座城市送給少年們的成長禮。
本版配文圖片由受訪學校提供
(記者 謝婷婷 通訊員 林陳悅)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