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看鏡頭,比個心,對,就這樣,完美!”隨著單反相機快門的按鍵聲,黃銘姝和室友的合影定格在屏幕里,背景就是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公園的觀鳥塔。
“我們是從小紅書上刷到的,特地約著一起過來,打打卡、拍拍照。”黃銘姝意猶未盡,接著又錄了一段短視頻。
就讀于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三年級的黃銘姝,雖然老家在皖北,但來蕪湖上學這三年,沒少外出寫生,第一次來到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公園,就有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俯瞰蕪湖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公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公園內既有碧波蕩漾的水面,又有郁郁蔥蔥的植被,除了可以與花草樹木相伴,還不時能看見一行白鷺在空中掠過,成群魚兒在水底嬉戲,儼然長江之畔的一處“世外桃源”。
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公園,位于蕪湖市鏡湖區西北部,緊挨長江,是一座集環境保護、生態景觀、文化科普、運動休閑于一體的開放型水生態公園。
自建成投運以來,這里成了市民游客親水、觀鳥、賞景、健身的新去處。漫步在公園的小徑上,可以感受到江風拂面、花香撲鼻的愜意,用黃銘姝的話說,簡直就是蕪湖的“寶藏公園”。
昔日的“灰色空間”,今天的“寶藏公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要知道,在改建之前,這里曾是蕪湖長江大橋橋下的“灰色空間”,被附上的標簽,要么是荒灘地,要么就是臭水塘和雜樹林。
朱家橋污水片區負責人鮑玉鼎告訴記者,“1公里之外就是朱家橋污水處理廠,建設尾水凈化生態公園,初衷就是實現污水處理廠的出水再利用。”
2019年啟動建設,2021年一期投運,2023年二期投運,隨著生態公園的落成與開放,讓原本不招人待見的橋下空間,成了市民爭相打卡的“香餑餑”。
創新項目投融資模式,將公園打包并入“廠網一體”項目實施范圍;采取“微改造”模式,通過清淤疏浚、水系連通和植被修復,打造集尾水凈化、雨水調蓄等功能于一體的濕地生態公園。
俯瞰蕪湖朱家橋尾水凈化生態公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不僅解決了橋下空間利用不足、周邊水體水質不佳的問題,還有效利用了污水廠尾水。”鮑玉鼎將尾水凈化生態公園的優勢娓娓道來,占地62.2公頃的生態公園,通過潛流濕地、加強人工濕地、生態涵養塘等設施,每天凈化尾水能力達12萬噸,相當于吸納了朱家橋污水處理廠近三分之一的排放量。
最讓鮑玉鼎欣慰的是,公園的建成,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贏,不僅改善了城區生態環境,還提升了城市功能品位。
經過公園濕地系統的凈化,尾水的主要指標從一級A提升到地表水準Ⅳ類,凈化后的水資源直接補充到城區水系,每年可向周邊水系免費補充4300萬立方活水資源,節約資金350萬元。
碧波蕩漾的水面。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說到底,這里就是城市生態安全的重要緩沖帶。”鮑玉鼎形象比喻道。
聊起公園的變化,身為公園負責人的王萬奇最有發言權。自打建成開放以來,王萬奇天天守在這里,一點一滴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早晚人氣最旺,打太極的、練瑜伽的、夜跑的,特別熱鬧。”王萬奇說,除了日常休閑鍛煉,還有不少中小學把科普課搬到了公園。
能“凈水”的潛流濕地和生態涵養塘。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不單單是人氣旺了,“鳥氣”也足了。
“之前白鷺星星點點,現在是成群結隊,原來看不到的鹡鸰、小鷿鷈、七彩錦雞都來了,還能看到好多野鴨子。”王萬奇感慨,尤其到傍晚,百鳥歸巢,那才叫一個壯觀。
眼下,立冬已過,近千株落羽杉,又將披上“紅妝”,迎來最佳觀賞期。
“三五好友,結伴成行,穿梭在紅杉林間,走走棧道、聽聽鳥語、吹吹江風、看看日落,最愜意的莫過于此了吧!”王萬奇如是說。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