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里的助農政策越來越多了,可給我們解決了大問題,不用再跑老遠去打工,回家干喜歡的農業,家門口就能上班掙工資,跟著政府干就是踏實,比自己單打獨斗強太多!”7月20日,安慶經開區老峰鎮長山村返鄉創業大學生吳丹丹在生態農莊里邊打包葡萄邊笑著說。
近年來,老峰鎮依托聯村共建、農旅融合、多元增收的“三條腿”推進鄉村振興快步走,以黨建為紐帶,串聯起產業增效、集體增收、農戶致富的振興鏈條。
組織聯動破瓶頸:從“單村突圍”到“全域共建”
破解單個農業村資源有限、發展動能不足的難題,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老峰鎮秉持“振興鄉村、幫扶惠農”的核心理念,勇于打破“一村一地”的思維定式,將組織力轉化為強大的凝聚力與執行力。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優勢,牽頭推動土地流轉、招商引資等關鍵環節,將原本分散的土地、資金、人力等要素高效聚合,形成強大的產業矩陣。
老峰鎮堅持黨建引領,奮力打造“一村一品”。新光村以花為媒開啟“花香之旅”,長山村草莓、葡萄、藍莓等瓜果飄香的家庭農場帶領群眾致富,廣豐村脆甜多汁的白桃和錦繡黃桃享譽城郊,黨員干部帶頭宣傳特色產業,老峰鎮農業村正以奮起之勢形成合力推進鄉村振興。
此外,鎮域內其他10個村(社區)與農業村開展聯建幫帶活動,志愿者通過線上視頻宣傳和線下“口口相傳”等方式,擴大特色農產品影響力,拓寬銷售范圍,促進民富村強。從三個農業村“單打獨斗”到全鎮村(社區)“抱團共建”,不僅是村民“錢袋子”越來越充實,更是老峰品牌的外拓,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澎湃而持續的新動能,夯實了共同富裕的根基。
農旅融合添動能:從“傳統種植”到“研學經濟”
產業要興旺,必須走融合發展的新路。老峰鎮摒棄傳統單一的種植模式,巧妙地將現代農業與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相結合,以“親子互動+研學教育”為鮮明特色,探索出一條農旅文教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瞧,這就是我們的滴灌和噴灌系統,它能精準調控作物需求,給它們適量‘喝水’。”在圓夢生態種植基地,科技特派員吳丹丹指著恒溫大棚里的澆水系統,向前來研學的學生們講解著滴灌種植技術。
老峰鎮農業村探索從簡單農業研學課程入手,精心策劃了果蔬采摘季、種植體驗季、共享菜地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年接待研學團體20余批次。游客們不僅能親手采摘草莓、藍莓、柑橘、西瓜等新鮮果蔬,更能沉浸式體驗農事勞作,感受田園樂趣。近年來,一撥撥學生和親子家庭慕名而來,家庭農場內歡聲笑語不斷,沉寂的村莊變得熱鬧非凡。這股“研學熱”也強力帶動了周邊農家樂、花卉觀光等業態,鄉村的活力被充分激發。
多元機制固成果:從“輸血幫扶”到“造血共贏”
產業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惠及農民。老峰鎮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著力構建多元化、可持續的增收保障機制,確保發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與農戶收入“雙提升”。老峰鎮依托“村黨組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發展模式,“搖錢樹”工程為村集體帶來經濟收入和村民的“庭院經濟”收入;村黨組織為家庭農村提供聯系技術指導和助力宣傳銷售等服務,解決種植戶后顧之憂;家庭農場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帶動村民年增收1萬余元。對于農戶而言,收益渠道實現了多元化:穩定的土地租金是基礎保障,在家庭農場務工獲得薪金是直接增收,參與中心村莊建設還能提升居住環境。村民們的口袋越來越鼓,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越發篤定。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黨建引領的聯村共建模式正催生著“1+1>2”的聚合效應。從恒溫大棚的科技農業到研學基地的歡聲笑語,從家庭農場的多元經營到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壯大,老峰鎮將以三產融合為筆,以共同富裕為墨,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上書寫更精彩的篇章。(余妍)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