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灑向淮河主航道,信陽港·淮濱中心港的龍門吊正精準抓取集裝箱,一艘滿載戶外家具的千噸級貨輪鳴笛啟航,駛向連云港方向。8月26日,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第二站走進河南省淮濱縣,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記者在豫皖交界處見證了這個內陸縣城因水而興的蓬勃景象。
通江達海:樞紐之力撬動臨港經濟
“這里是河南到達沿江沿海最快捷的港口,4000噸級船舶可常年通航。”信陽市淮河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明明指著航道介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但見淮河主航道水深5-6米,12個千噸級泊位依次排開,堆場上集裝箱整齊排列。
數據印證著飛躍:2022年開港首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萬標箱,2024年已達50456標箱,同比增長65.62%。飛躍背后是區(qū)位優(yōu)勢的轉化——作為豫貨出海門戶,這里已開通10條集裝箱航線,輻射蚌埠、淮安、太倉等港口。
“鐵路專用線2026年建成后,西北貨物可經京九線直達港口。”黃明明說。多式聯運已成特色,重質純堿、白云石實現“鐵水聯運”,汽車配件實現“公河海聯運”。2023年7月,該港被評為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綠色成為港口底色。新能源貨車單程運輸成本降六成,岸電系統(tǒng)讓船舶停靠期間“零排放”,船舶污染物接收裝置守護淮河清波。“散改集”模式更帶來雙贏:信鋼鐵礦砂運輸成本從125元/噸降至93元,累計節(jié)約運費8000萬元。
政策賦能功不可沒。地方政府連續(xù)4年投入5500萬元鼓勵“公轉水”“鐵轉水”,推動港口“含金量”與“含綠量”雙提升。臨港產業(yè)集聚區(qū)管委會工會主席王威表示:“港口帶動物流、造船等產業(yè)就業(yè)增長,形成完整就業(yè)產業(yè)鏈。”
金船銀帆:制造之變鑄就產業(yè)地標
沿淮河岸線西行,十里造船產業(yè)帶機聲隆隆。船臺上焊花飛濺,工人們正在建造一艘6500噸級的鋼制貨船。“淮濱造船有70多年歷史,從木質船到水泥船,再到如今鋼制貨船和游艇,已是全省技術領跑者。”王威說。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勞動模范祁瑞在船體旁擦拭汗水。這位老船工見證產業(yè)變遷:“現在采用數控切割、分段建造工藝,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他撫過鋼板接縫:“這道焊縫誤差不能超過1毫米,淮濱造船質量有口皆碑。”
數據彰顯實力:3.8平方公里集聚區(qū)內,8家船舶生產企業(yè)、23家配套企業(yè)年造船舶500艘以上,年產值超40億元。2025年一季度生產船舶163艘,產值11億元,同比增長9%。“內河航運‘十船三淮濱’的美譽名副其實。”王威自豪地說。
產業(yè)帶動就業(yè)1.5萬余人,許多工人家門口就業(yè)。正在組裝舵機的工人小李笑言:“以前外出打工,現在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產業(yè)鏈持續(xù)延伸,船艇研發(fā)、旅游、銷售企業(yè)相繼落戶,游艇畫舳成為新增長點。
臨港經濟勃興反哺造船業(yè)。信陽港·淮濱中心港的船舶停靠需求,為本地船廠帶來穩(wěn)定訂單。“港船聯動讓淮濱成為淮河流域最大造船基地,產品暢銷淮河、大運河、長江水系。”王威說。
文脈新生:生態(tài)之美浸潤淮上江南
淮河博物館依東湖而建,漢式徽派建筑與碧水相映成趣。館長呂一在治水展廳駐足:“這里展出的585件文物,講述著淮河流域文明發(fā)展史,尤以治水文化為核心。”
一級文物“漢代陶井圈”訴說古人用水智慧,治水文獻記錄著淮河安瀾的艱辛歷程。聲光電動態(tài)演示再現治水壯觀場景,年參觀人數達10萬人次。“我們讓文物說話,讓歷史鮮活。”呂一說。
向東三公里,淮河文化園綠意盎然。市民董影正帶孩子漫步親水步道:“十年前這里十年九淹,如今成了休閑好去處。”園區(qū)服務中心運營管理股長王新河接話:“我們通過‘挖洼填高’形成6000畝生態(tài)水面,既防洪減災又塑造人文環(huán)境。”
生態(tài)效益顯著:年涵養(yǎng)水源超650萬立方米,緩解城市內澇,空氣質量連續(xù)四年國家二級達標。林業(yè)部門記錄鳥種234種,稀有鳥種從單只活動到成群出現。“文化賦能生態(tài)、生態(tài)反哺民生在這里得到完美體現。”王新河說。
文化地標與生態(tài)景觀有機融合:傳統(tǒng)建筑風格場館散落綠地間,淮河流域特色植物營造生物多樣性。園區(qū)免費開放,成為市級中小學實踐教育基地,開展文化研學、廉政教育活動。
招商引進的“淮上江南旅游度假區(qū)”項目正加緊建設,總投資30億元。王新河展望:“明年建成后將提振文旅消費,促進就業(yè)增收,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夕陽西下,淮河鎏金。港口貨輪穿梭,船廠焊花閃爍,文化園游人悠然——淮濱這座曾經的水患大縣,正以港產城融合發(fā)展的生動實踐,書寫淮河生態(tài)經濟帶建設的新篇章。(記者 張賢良)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