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臺縣出發,路過綿延的群山,約莫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汽車開始盤旋著爬上盤山公路,在山頂處,石臺縣新中村黨總支書記任紅偉指著山窩窩里的星羅棋布的鄉間平房說:“那里就是我們村。”
任紅偉自2014年退伍后,辦過農場創過業,走出軍營后扎根田間地頭,將農副產品從山窩窩里賣到全國各地,先后獲評“安徽省最美退役軍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稱號。
從軍營走回鄉間
時間回溯至2014年。當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涌動,無數人踏上創業之路,任紅偉也在人潮之中。
“留隊晉升,還是去大城市奮斗?掙扎了不少時間,我還是想返鄉創業。”任紅偉告訴記者,每每休假回鄉,看到村里雜草叢生、人煙稀少的景象,內心總是難以平靜,“在部隊多年我已經有了不少養殖經驗,就想著也為家鄉做些什么。”于是,他和朋友合作,創辦了石臺縣士兵兄弟養殖專業合作社。
創業的底氣,來自部隊的鍛煉,也來自失敗的教訓。“在部隊剛接觸養殖時,領導讓我養殖幾千只雞,結果因突然發病,全都陸續死亡了。”這件事促使任紅偉養成了不斷學習的好習慣。從那以后,只要有空,他就鉆進圖書館中學習各類專業書籍,奔赴各地考察種植經驗。
“創業那幾年,栽了不少跟頭,但我相信,摔倒了再站起來就好了。”創業初期,任紅偉也曾因急于求成、經驗不足而經歷過種植失敗、從頭再來,但他從不放棄。創業多年來,他引進10余種無花果,優選2個本地適配品種;雜交改良黑山羊,培育大架子羊;養殖綠殼蛋雞,以生態喂養產出優質雞蛋。隨著農場壯大,他帶動村民致富,招聘向困難群體傾斜,成立合作社吸納周邊農戶,無償幫扶困難戶。目前,該合作社每天都有土雞、土雞蛋包裹發往長三角市場,助力15戶農戶年均增收近三萬元。
任紅偉在辦公室接受采訪
新中村風貌
辦公室就是半個直播間
走進任宏偉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擺了半個桌子的農副產品,一架半人高的手機三腳架以及補光燈。
“你們隨便坐,我昨晚還在這邊直播,還沒來得及收拾。”任紅偉簡單收拾桌子后,介紹起新中村的發展情況,“上世紀村支書帶著村民們挖石頭、開荒地,生生打出一條產業路。現在,村子里種茶葉,西瓜、紅薯,啥都能種”,說到這里,任紅偉不禁站了起來,“我帶你們到地里看看。”
在新中村的種植地,陽光正盛,照著綠油油的紅薯葉,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任紅偉提著鋤頭就跳進地里,撥開紅薯葉后,只是簡單刨了幾下,一塊兒紅薯就冒出了“肚皮”。“再過一兩個禮拜,這些紅薯就可以收獲、售賣了,現在還有些嫩”,他將這塊紅薯握在手中,輕輕一掰分成兩半,汁水盈盈滲出。
“這是煙薯25,是我們精挑細選的品種。這一品種是經科學院研究并改良的,皮和肉質會更紅,甜度是普通紅薯的6倍,更適合于烤紅薯和家庭的蒸紅薯。”
任紅偉告訴記者,新中村通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承包了茶園復墾的土地,進行小蜜薯、黑糯玉米、西瓜等農作物的種植,帶動當地增收。農作物成熟后,任紅偉還會在“一村人優選”“任紅偉三農”等賬號開展農產品直播帶貨,將當地農副產品運往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
任紅偉介紹煙薯25
石臺特色農產品/圖源 石臺融媒
走上“數字新村”新大道
“這是近兩年新修的步道。”說話間,記者和任紅偉登上一座茶山,指著四周平整的山間小徑,他興奮地介紹著新中村發展四季旅游的規劃,“過去,我們雖然種茶,但沒有形成品牌,有不少茶園沒有完全開發、利用好。未來,我們計劃發展春天采茶看花、夏季避暑品茶、秋季農事體驗、冬季賞年貨的四季模式,讓新中村遇見更多新青年。”
這位青年村支書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直播帶貨、農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也帶來了村集體治理的新方式。
“我們提出了‘數字新中’這一理念,希望通過數字賦能,探索建立一條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任紅偉介紹道,這一理念可分為四個板塊:其一是數字辦公,將村集體各項事務搬上“云”平臺;其二是數字宣傳,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各類數字平臺建立賬號,宣傳新中村旅游品牌及農產品;其三是數字營銷,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將農產品送到全國各地;最后是數字監管,在重要交通要點安裝監控設備,保障村民安全。
“過去,我們在外的青年無法參與村集體各項事務。今年回家后,村里搭建了線上數字平臺,解決問題、提出建議、事務表決等都方便多了。”新中村村民張政權說。
一直以來,任紅偉帶領著新中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 產業要先行”的思路,為農民致富找門路,從硒茶、硒米、食用菌到紅薯,通過嫁接“數字新中”數字宣傳及直播帶貨的發展模式,積極嘗試和探索“數字經濟+品牌農業打造”模式,推動鄉村事業發展。“看著家鄉越來越好,我心里才是越來越有盼頭。”任紅偉笑著說。
任紅偉在茶園接受采訪
任紅偉直播帶貨/圖源 石臺融媒
本網見習記者 陳璐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