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如同刺破黑暗的號角,吹響了救亡圖存的強音,激勵著無數英雄兒女,前赴后繼、浴血奮戰。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
八十年歲月奔流,磨不滅烽火記憶;八千里山河煥新,最難忘英雄壯歌。
聽,那熟悉而激昂的旋律,從歷史中走來,穿越時空,代代相傳,提醒著每一個中國人:和平來之不易,抗戰精神值得永遠傳唱。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保衛黃河》的怒吼化作熊熊烈焰,點燃了億萬胸膛里的熱血,“端起了土槍洋槍,揮動著大刀長矛”。
愛國主義精神構筑起民族的脊梁。國家和民族危亡之際,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用血肉筑成了新的長城。
胃里僅存棉絮草根,心中激蕩壯志豪情,楊靖宇在林海雪原戰斗至生命最后一刻;酷刑面前堅貞不屈,赴刑路上昂首高歌,趙一曼用生命詮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崇高信仰。
這是民族精神最壯烈的覺醒、愛國情懷最澎湃的迸發。正是這股力量,引導著中國人民在黑暗中沖破迷茫和恐懼,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樸實無華的歌詞里,蘊含著最深刻的道理。
砥柱中流,屹屹其守。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在迷惘渙散中凝聚人心;以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劃破“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陰霾;從百團大戰到沁源圍困戰,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歷史關頭,頂天立地;湍急亂流,定向領航;驚濤駭浪,力挽狂瀾。這個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希望的偉大政黨,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無愧于中流砥柱、民族先鋒。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義勇軍進行曲》字字鏗鏘、聲震山河,唱出了全民族抗戰的磅礴合力,也唱出了以弱勝強的必勝信念。
十四年,眾志成城,奮勇抗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陷敵于滅頂之災;毫不畏懼的英雄兒女,以血肉之軀共御外侮。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五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千山萬壑,銅壁鐵墻”。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層出不窮,“神槍手”“爆破大王”“殺敵英雄”紛紛涌現。
“敵人戰線越延長,我們的隊伍越擴張,不分窮,不分富,四萬萬同胞齊武裝”,兵民是勝利之本,我們的人民在哪里匯聚,民族復興的希望就在哪里生長。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團結就是力量》如黏合劑,凝聚磅礴偉力;又如旗幟,指引并肩戰斗。這激昂的大合唱,發出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戰斗呼號,匯聚起全民族抗戰的滾滾洪流。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中國從未孤軍奮戰。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蘇聯給予中國抗戰有力的物資支持,美國“飛虎隊”冒險開辟駝峰航線,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印度醫生柯棣華不遠萬里來華救死扶傷,德國的拉貝、丹麥的辛德貝格千方百計保護中國難民......
這些跨越山海的力量,不僅是對光明的支援,更是對黑暗的共誅。時間從未忘記,世界曾為正義并肩攜手;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命運始終休戚與共。
抗戰的歌聲不僅響徹在中國的大地上,也回蕩在所有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世界人民心中。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松花江上》的旋律一起,便喚起國破家亡的痛楚與救亡圖存的決心。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五月的鮮花》深情謳歌義無反顧、為國捐軀的英烈,用盛開的鮮花祭奠不朽的忠魂。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游擊隊歌》禮贊艱難困苦下軍民的昂揚斗志和鋼鐵般不可摧折的堅韌品質。
“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在太行山上》唱出了荊棘坎坷下,中國人民踏出勝利之路的大無畏豪情。
一句句歌詞、一段段旋律,是偉大抗戰精神在神州大地最酣暢的噴薄與回響,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這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激勵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一往無前。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就像亙古奔流的黃河一樣,偉大精神生生不息,民族氣節砥礪彌堅。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向偉大勝利致敬,致敬歷史與英雄;向新的勝利挺進,挺進光榮與夢想。
歌聲嘹亮,步履矯健,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前進!前進!進!”
(韓小喬)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