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條條通途不僅連接山川湖海,更串聯起發展的機遇與民生的溫度,為區域經濟注入強勁動力,為美好生活鋪就幸福底色。
近日,交通強國第二批試點項目“提升合肥綜合交通樞紐輻射能力”通過交通運輸部驗收。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合肥輻射能級顯著提升,樞紐經濟、樞紐產業形成規模效應,樞紐一體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綜合交通樞紐集疏運體系更加完善。
人民網安徽頻道聯合合肥市交通運輸局等試點單位推出“縱橫捭‘合’,‘肥’越新城”欄目,聚焦合肥市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可持續交通體系,展現其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創新實踐與豐碩成果。
飛得更高,行得更遠,跑得更快,運力更強!合肥鏈接世界的“立體大道”越織越密。
地處中部,合肥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區位優勢獨特。早在漢代,這里已是江淮之間的商貿重鎮。但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南有長江天塹,北有淮河灘涂,西峙大別山脈,東接低山丘陵等一眾天然阻隔,曾制約合肥“走南闖北”“聯東啟西”的發展腳步。
肩負使命的合肥交通人,一步一腳印,一代接一代,在江淮之間勾勒出一條條通途。
如今的合肥,乘高鐵1小時可達南京,2小時至武漢、上海、杭州、濟南,3小時到長沙、鄭州,4小時抵北京、福州,“高鐵當日達”覆蓋大半個中國;市民乘飛機,“家門口”便可“飛全球”;合肥制造的汽車,從派河港即可“坐”上滾裝船,實現“一站式”出海......
如今,躍升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和集散中心的合肥,基本構建成由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級航道組成的高強度、大運量綜合立體運輸大通道。
合肥“展翅”,“飛”往全球
八月,合肥新橋國際機場T2航站樓建設現場一片繁忙。登高車起伏、焊花飛濺,500余名建設者奮戰一線,一座約37萬平方米的“超級工程”正拔地而起,宏大的“雙港灣+雙L”構型已清晰可見。
預計2026年建成后,T2航站將推動新橋機場升級為最高等級的4F機場,可滿足年旅客4000萬人次、貨郵35萬噸的龐大需求。而就在不遠處,該機場東區國際貨站也正加緊推進,今年底完工后將新增8萬噸國際出港貨運能力——這一切,都標志著合肥正在由“交通節點”向“國際樞紐”躍升。
合肥西站加速成型。陳三虎攝
機場的擴容不僅是建筑的擴張,更是城市能級的跨越。未來,從這里出發,合肥人可輕松直飛全球主要城市;而依托空陸聯運、卡車航班等新模式,合肥已成為長三角貨物調撥的“黃金節點”,實現“家門口飛全球”的愿景。
航空樞紐的真正價值,更體現在對高端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大支撐。今年8月,一批國產純電新能源汽車直接從新橋機場空運飛往以色列特拉維夫,運輸時間從海運30天壓縮至短短1天。這種“出廠即出海”的高效模式,為合肥乃至安徽的制造業插上了騰飛之翼。目前,機場已常態化運營10條全貨機航線,覆蓋歐美亞,服務京東方、蔚來、陽光電源、長鑫等近30家進出口企業,年進出口貨值超百億元。
從2019年寫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到2021年被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今,新橋機場正以“客運貨運兩翼齊飛”的姿態,邁入“千萬級客流+全貨機時代”,讓合肥“展翅”,貨通四海。
“米”字高鐵,樞紐新城
眼下,正在建設的合肥西站站房輪廓已然成型,這座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上的重要客站正加緊建設,預計2025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后,它將與合肥站、合肥南站共同構成樞紐“鐵三角”,承接京港、合杭、沿江等多條干線,徹底激活合肥西翼的交通脈絡。
作為全國19個綜合鐵路樞紐之一,合肥已建成7條高鐵,通車里程524.3公里,位居長三角首位,“米”字型高鐵網越織越密。從合肥出發,可高鐵直達23個省會城市及120個地級市,1小時到南京、2小時至滬杭漢、4小時抵京榕,“當日達”通勤圈覆蓋大半個中國。2024年,合肥鐵路到發旅客超1.1億人次,日均30.5萬人次流動的背后,是樞紐能級的堅實躍升。
7月底,一列載滿290臺“合肥造”商品車的國際班列從下塘鐵路物流基地首發駛向中亞,標志著合肥中歐班列再添新節點,為企業“走出去”降本增效。目前,合肥正加快構建“2+4+N”三級貨運體系,2024年開行中歐班列909列,鐵路貨運量達2375.4萬噸,同比增長8.5%,為“合肥造”出海和區域產業協同提供強運力支撐。
合肥北站物流基地。人民網記者 苗子健攝
根據規劃,合肥鐵路樞紐將形成“3+1+N”客站布局。合肥站、合肥南站、新合肥西站三站協同、錯位運營,輔以肥東等重點輔助站及其他城際站點,并通過軌道交通無縫銜接,共同構建起“功能互補、流量共享”的長三角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中心,持續強化合肥在全國鐵路網中的戰略支點作用。
“千帆”競發,通江達海
江淮運河的全線通航,仿佛按下了一個關鍵開關,徹底激活了合肥這座內陸城市的水運基因。
2023年,江淮運河的正式開通。這條溝通淮河、長江的黃金水道,構筑起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動脈,一舉將合肥推向了“工”字形航道網的核心戰略位置。
合肥港派河國際物流園碼頭滾裝泊位前,滿載著新能源商品汽車的“航通01”汽車滾裝船,蓄勢待發。合肥交通運輸局供圖
由此,合肥派河港每日都是一片繁忙景象:一艘艘滾裝船正進行緊張的裝運作業,一排排嶄新的新能源汽車整齊列隊,等待“坐船”出海。首艘內河汽車滾裝船“航通01”在此成功首航后,比亞迪、大眾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相繼從此啟程,通過“水水中轉”與上海港的國際班輪無縫對接,實現“一站式”出海。
以派河港為圓心,一幅水運驅動產業發展的圖景清晰展開:半徑5公里內,江淮、蔚來、大眾安徽三大整車基地日夜運轉;半徑10公里內,覆蓋了合肥全市70%的先進制造業企業,聚集了大眾、聯寶、海爾、晶澳等一批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智能家電領域的龍頭企業,年工業總產值超過7000億元。
目前,合肥港已穩定運行合肥至上海、洋山、南京等6條集裝箱直達航線,實現了“外高橋天天班、洋山港隔天班”的高頻服務。
今年1月—7月,合肥港完成吞吐量3204萬噸,同比增長8.4%;集裝箱吞吐量32.4萬標箱,增長7.68%。新開辟的合肥—上海汽車滾裝航線已投入4艘滾裝船運營,1月—7月完成5756臺整車出口運輸,為企業降低物流成本超過15%。
“超級環線”,雙“網”暢通
機器轟鳴,焊花飛濺。在G9912合肥都市圈環線的建設現場,一條全長282.6公里的“超級外環”正逐漸從藍圖變為現實,未來它將有力疏解合肥現有的繞城壓力,成為都市圈交通的新骨架。
合肥“大外環”北環線。合肥交通運輸局供圖
眼下,合肥“大外環”高速正加速成環:東環線明巢高速、北環線滁合周高速已建成通車;西環線淮桐高速工程量過半,南環線和襄段完成超70%,寧合段達45%。
合肥“兩環十八射多聯”高速路網持續加密,這座城市正在編織一張真正意義上的輻射網:建成后,合肥將實現與南京、武漢、鄭州、杭州、南昌等重要城市的快速互聯,并構建起與舒城、桐城、六安、淮南、滁州等周邊地區的“1小時通勤圈”,推動區域融合邁進新階段。
在地面之下,另一張網絡也在悄然延展。合肥軌道交通目前已開通6條線路,總運營里程約232公里,線網覆蓋主城及肥東、肥西、長豐縣,總客流已突破24億人次。三期建設計劃持續推進:2號線東延、3號線南延已于2023年底投運,4號線南延已于2024年5月投運,8號線一期作為安徽首條全自動運行線路,也于2024年底開通。6號線一期、7號線一期目前正加緊建設。
合肥軌道交通3號線。合肥交通運輸局供圖
更令人期待的是面向2035年多層次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已獲批復:合肥將構建起18條城市軌道(長688公里),以及5條市域線(長293公里)在內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從“普線”到“快線”,從“地鐵”到“中低運量”,從“城區覆蓋”到“市域聯通”——合肥正在繪制一張引領未來的立體交通藍圖畫卷。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