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安徽省檔案館,一份珍貴的抗戰(zhàn)時期檔案被精心保存。這是一張A4大小的宣紙,雖然歷經(jīng)七十余年歲月已經(jīng)泛黃,但字跡依然清晰有力:“三十四年春三月,美空軍來我國助戰(zhàn)飛機在南京失事,降落皖東,幸駕使(駛)及戰(zhàn)斗員四人安全無恙......”在其左側貼附著一張從活頁本撕下的紙片,上面有五串英文手寫簽名——威姆·薩伏依中校、奧勃朗上尉、魯茨中尉、斯太爾馬克中尉、勃倫迪奇上士。這些斑駁的墨跡,無聲地訴說著一段驚心動魄的跨國營救往事。
炮火中的緊急救援
1944年10月2日清晨,一架美軍B-29轟炸機從重慶機場起飛,執(zhí)行轟炸南京日偽政權的任務。9時許,飛機在南京上空被日軍防空炮火擊中,拖著濃煙墜向安徽省嘉山縣(今明光市)境內(nèi)。機組人員中五人成功跳傘,但危險接踵而至——30多名日偽軍發(fā)現(xiàn)目標后,立即向降落點撲來。
千鈞一發(fā)之際,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橫山區(qū)大隊百余名民兵在區(qū)長謝璞山指揮下果斷出擊。游擊隊熟悉地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日軍發(fā)起沖鋒,趁其措手不及時,成功救出困在叢林中的四名美軍飛行員。
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共嘉山縣委領導下的交通員管德華,在官店東側發(fā)現(xiàn)并營救了第五名飛行員。這些救援行動都是在槍林彈雨中完成的,兩名游擊隊員在交火中負傷。
為確保飛行員安全轉移,游擊隊精心策劃了突圍方案。他們發(fā)現(xiàn)官店鎮(zhèn)附近有一個偽軍小隊駐守的關卡,于是派人以勞軍名義送去豬肉和燒酒。待偽軍酩酊大醉放松警戒后,游擊隊趁夜護送飛行員成功通過津浦鐵路封鎖線,抵達橫山區(qū)政府所在地尤崗村。次日,游擊隊找來五頭毛驢讓飛行員騎乘,一路護送到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自來橋鎮(zhèn)。
跨越陣營的生命接力
在自來橋鎮(zhèn),五名美軍飛行員受到了抗日軍民的熱情接待。為了讓這些美國朋友了解敵后抗戰(zhàn)的真實情況,嘉山縣政府特意安排他們參觀根據(jù)地的工廠、農(nóng)村、機關、部隊和學校。飛行員們被根據(jù)地軍民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作風深深感動。
10月6日,新四軍二師政治部派人將飛行員接到天長縣龍崗,安置在新四軍設立的抗大第八分校。七天后,通過與美軍駐華航空隊取得聯(lián)系,新四軍軍部派第二師第五旅參謀長張元壽率領一排戰(zhàn)士武裝護送,將飛行員安全送達定遠縣界牌集東北的瓦屋劉村,移交給國民黨第七軍第一七一師。
隨后,飛行員被送往全椒縣古河鎮(zhèn),受到時任皖東軍政長官、國民黨第七軍副軍長漆道征的親自接待。由于當時江淮地區(qū)大部分被日偽軍占領,漆道征聯(lián)系合肥縣自衛(wèi)隊隊長派兵護送。這支特殊的護送隊伍避開日偽據(jù)點,晝伏夜行,歷經(jīng)艱難險阻,最終于1945年3月將五名飛行員安全送達當時的安徽省會立煌縣(今金寨縣)。
歷史見證與永恒情誼
如何把飛行員安全送到后方?當時日軍已經(jīng)喪失制空權,運送飛行員最快捷,也是安全的方式就是飛機。在立煌縣,美軍建立了營救飛行員的指揮部。
立煌縣的軍民被動員起來,為美軍前來營救的飛機趕修飛機跑道。1945年3月9日,跑道正式啟用,這批從嘉山獲救的飛行員與其他盟軍飛行員一起,乘坐營救飛機安全返回后方基地。檔案顯示,在接下來的三個多月中,共有46名盟軍飛行員通過這條空中通道獲救。
這份珍貴的簽名檔案,不僅記錄了五名飛行員的姓名和職務,更見證了中國軍民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盟軍飛行員的英勇事跡。值得一提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美軍通過南京中共辦事處請求尋找犧牲飛行員的遺體。周恩來副主席親自安排,派熟悉地形的官店籍人士王杰民陪同美方代表前往嘉山縣。在當?shù)乜h長胡坦的協(xié)助下,三名犧牲飛行員的遺骸被找到并妥善護送至南京。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中國軍民營救的美軍飛行員近100人。僅在安徽地區(qū),新四軍、抗日游擊隊和人民群眾就成功營救美國飛行員近20名。這份泛黃的檔案,不僅是中美兩國人民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歷史見證,更是跨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的永恒象征。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通訊員 黃斌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