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圣(左三)帶著學生們上信息技術課
在淮南市謝家集區最偏遠的瓦埠湖畔,孫廟小學的晨光中,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他時而在教室里帶領學生誦讀經典,時而在勞動基地指導學生種植作物,時而又在功能室里與學生一起探索科學奧秘。他就是汪明圣,一位用六年時間扎根鄉村、踐行教育使命的教師。
初心:從教研員到鄉村教師
2019年秋天,時任謝家集區初中語文教研員的汪明圣到孫廟鄉檢查工作,隨堂聽課時,學生們渴求知識的眼神深深觸動了他。“我也是農村孩子,我知道這些孩子需要什么”。經慎重考慮后,他主動請纓來到這所鄉村小學,成了學生們口中的“汪班主任”,這也是他的第一次“轉行”。
初到孫廟小學,汪明圣發現學校教研活動薄弱,閱讀資源匱乏。他立即行動起來,推動常規教研活動,組織集體備課和公開課;發起“讀書月”活動,通過多種途徑籌集圖書。
“讀書,首先要有書讀”。為了給學生們搭建良好的閱讀環境,汪明圣不僅把自家的書都搬到了學校,還帶動著同事們跟著一起捐書。很快,每個班級都有了讀書角,每道走廊都擺上了圖書架。“現在咱們學校,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書。”汪明圣笑著說道。
創新:讓鄉村教育煥發新活力
汪明圣深知,鄉村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學生們的成長不能僅限于書本之間。他創新教學方法,邀請本地花鼓燈戲團隊到校演出,共同編寫歌頌新時代的唱詞;為了淡化學生對“洋節”的盲從,他自費購買影視會員,組織學生觀看《長津湖》等影片,讓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把這項活動辦成了該校特色課后服務的保留項目。
2022年,他敏銳把握勞動教育發展機遇,主持申報市級課題《農村小學勞動課程鄉土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研究》。兩年多來,他帶著學生們修剪校園紫藤、修理電路、清理竹園,和同事、家長們一鍬一鍬挖出了勞動實踐基地,還與當地20多家單位合作建立了勞動實踐基地。
“每次組織勞動實踐時,學生們扛著旗子,喊著口號,去摘草莓、拾稻穗,都神氣得很。”汪明圣笑著說。這項課題研究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勞動技能,更讓學校形成了以“瓦埠湖畔,向陽而生”為主題的勞動教育特色品牌。
去年,小學科學教育提到空前高度,汪明圣又主動請纓擔任科學課教師。他自費購買實驗器材,組織“走近科學”社團活動,與學生一起拆裝魯班鎖、制作航天模型,通過慢慢積累,他希望能在鄉村小學為學生們搭建起“奇思妙想博物館”,“農村孩子聰明著呢,就是缺個引路人”。
今年年初,由于學校原來的信息技術課教師不幸去世,汪明圣又接下了這個擔子。“連課名都從‘信息技術’改成‘信息科技’了,我得從頭學起。”他坦言壓力很大,經常“點燈熬油”地惡補新知識。
六年時間,汪明圣用最樸實的方式,詮釋著他對教育的理解:“教育就是個良心活,是修行,是行善,是成全。”
傳承:點燃更多星星之火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汪明圣說。成為鄉村教師的這六年,他不僅深耕課堂,更致力于搭建教師發展平臺。初入孫廟小學那兩年,他帶領教師們開展集體備課、評課議課,分析教學案例,分享最新教育理念。針對許多教師對科研望而生畏的狀況,汪明圣牽頭成立科研小組,逐字逐句幫助修改論文,細致指導課題申報。2020年至2024年,他所指導的多名教師在市級優質課評選、“紅燭杯”“新秀杯”等教學競賽中屢獲佳績。
在汪明圣的帶動下,孫廟小學逐漸形成了一支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教師隊伍,更多教師從“愿意教”走向“善于教”,真正成為鄉村教育的中堅力量。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