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高溫下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畫上了句號。這個夏天,我省各高校青年學子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不懼驕陽、不畏熱浪,圍繞黨史學習、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專業實踐等專題奔赴省內外開展了火熱的社會實踐。師生們行走在田間地頭、生產一線、革命老區,通過實地調研、科技服務、專業賦能等方式,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上好與國情、社情相結合的“大思政課”,為基層建設注入青春涌流。
在火熱實踐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課”
一份份調研報告,一張張實踐照片,一個個活動視頻......新學期伊始,來自安徽醫科大學、滁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的大學生們紛紛交出了沉甸甸的“暑期實踐報告”。他們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化作筆下的“小論文”“小報告”。這些尚沾有露水的調研報告,也將反饋給各實踐單位,在推動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作用,真正實現了以專業所長,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2300份健康檔案背后的青春力量
“能以專業力量守護一方民生福祉,這讓我們備感自豪”。開學在即,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減重“胃”健康——廬江隊列實踐團正加緊完善健康檔案數據庫,深入分析廬江縣胃癌患病率與可控環境因素的相關性。
今年暑假,該團隊奔赴廬江縣開啟了為期50天的“胃腸健康與體重管理”專項調研行動。此次調研以“科技賦能、精準干預、健康惠民”為核心理念,旨在構建胃腸健康與體重管理的綜合防治體系,助力提升廬江縣居民健康水平。
抵達廬江縣后,團隊成員們深入學習癌前指標篩查流程,精準記錄各項健康指標的基準數據。在鄉鎮衛生院與村醫的協同支持下,調研工作高效推進。團隊成員以家庭為單位,深入村民家中,通過標準化問卷采集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關鍵信息,同步完成血液樣本采集、血壓監測、體格檢查等多維度健康評估。實踐結束后,累計完成笏山村、邱崗村共計2300份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
基于前期調研數據,團隊創新性地將“代謝——飲食——心理”三維度減重策略融入干預體系。針對篩查出的超重/肥胖且伴有胃健康風險(如胃炎、消化功能紊亂)的居民,結合營養學、運動醫學及心理學理論,量身定制個性化干預方案。此外,團隊引入“智能手環+微信小程序”雙端監測系統,實時追蹤參與者運動量、睡眠質量及飲食打卡數據。AI算法每周生成健康報告,特別增設“胃舒適度”動態評分功能,通過飲食記錄與癥狀關聯分析,幫助用戶建立科學的食物選擇認知,實現“胃健康與體重管理”協同促進。
本次調研不僅注重技術創新,更強調本土化實踐。團隊成員通過入戶訪談深入挖掘居民健康需求,將干預措施與廬江當地飲食文化有機結合,實時監測系統與AI分析技術的應用有效破解傳統減重項目依從性差、效果難持續的難題,為居民提供可持續的健康管理工具。
“目前來看,實踐效果還是很顯著的。精準健康檔案的建立,為廬江縣胃癌防控提供數據支撐;多維干預策略的實施,大大降低了疾病風險,減輕家庭醫療負擔?!睋嵺`團指導老師介紹,團隊在完善健康檔案數據庫的基礎上,助力廬江縣構建“預防——篩查——干預——管理”四位一體的胃腸健康長效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健康動能。
團隊成員進行健康信息采集
在鄉村一線創新前沿尋找岐黃新解
為將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的殷殷囑托化作服務江淮大地的青春行動,今年7月,安徽中醫藥高等??茖W?!搬S薪傳”志愿服務隊深入無為鄉村、問道合肥創新、淬煉金寨紅土,在“行走的思政課”中體悟“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深刻內涵,用專業所長為鄉村振興與健康中國注入青春動能。
在無為市陡溝鎮金李村,“岐黃技藝”真正走進了農家院落。針對當地潮濕氣候和村民勞作特點,高鵬宇老師帶領學生開設“田間健康講堂”,將《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化為揉按穴位的“指尖功夫”。最觸動心靈的是青年學子與村醫倪紅峰的對話。30年堅守,“一根銀針連民心”的故事,讓定向培養的醫學生們真切觸摸到“扎根”的分量。為老兵楊從鎖推拿時,青年學子指尖傳遞的不僅是技法,更是對老兵的敬仰與接續奮斗的承諾。
合肥之行是科技與使命的雙重啟迪。在安徽創新館,量子隧道、互動能量墻讓學子們驚嘆于“皖”美科技。尤為振奮的是,該校陳銘輝、李巖松團隊的《3D打印仿生根種植體》作為唯一高職作品入選“永不落幕的挑戰杯”展區。“中醫藥創新大有可為!”榜樣學長的現場分享點燃了學生們將現代科技融入岐黃事業的熱情。
金寨的紅土地,是醫者靈魂的淬煉場。在金寨縣中醫院,何旭主任的帶教查房是“真槍實彈”的課堂。從“望神察舌”的細微處,到代謝綜合征“痰瘀互結”的復雜辨證,學子們在真實病例中體悟“人命至重”的分量。臨床的嚴謹與課堂的理論在此刻深度融合。革命精神的洗禮則鑄牢了信念之基。在紅軍廣場的肅穆默哀中,在劉慶老師“青年腳步,丈量高山巍峨”的團課里,“十萬英烈”的史詩讓家國情懷與醫者仁心同頻共振。
從無為田埂的艾香氤氳,到合肥前沿的創新之光,再到金寨紅土的信念熔爐,這趟“三下鄉”旅程是中醫藥青年“自找苦吃”的生動注腳。他們用腳步丈量省情民情,將《傷寒論》的智慧播撒鄉野,在創新前沿尋找岐黃新解,于紅色基因中汲取醫者仁心的永恒力量。
隊員們聆聽紅色故事
以推普之筆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為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滁州職業技術學院“點亮鄉村,普傳希望”志愿服務隊于8月19日赴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鎮,開展以“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活動伊始,實踐團隊一行專程拜訪了丙安鎮人民政府,雙方圍繞如何更精準、更有效地在古鎮商戶和留守家庭中開展推普工作進行了務實探討,共同謀劃了以推普為切入點,賦能鄉村文旅發展、促進鄉風文明、關愛留守兒童的具體行動方案。
隨后,隊員們頂著酷暑,帶著精心準備的學習用品、玩具等慰問品,深入艾華村、三佛村、丙安村的20余戶困境留守兒童家中。一份份小小的禮物,一句句暖心的話語,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物質上的支持,更給予了他們精神上的巨大鼓舞。針對當地困境留守兒童普通話基礎相對薄弱的現狀,團隊將推普課堂直接搬到了孩子們的家中,通過“一對一”“多對一”的耐心輔導,激發孩子們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引導孩子們勇敢開口,糾正發音。
為科學評估當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狀況和使用需求,團隊開展了扎實的入戶問卷調查工作。隊員們穿梭于丙安古鎮的青石街巷,深入古鎮景區內的每一家商戶和周邊農戶,與店主、店員和居民們耐心溝通,詳細詢問他們在日常生活、經營接待中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場合以及遇到的困難,認真記錄下每一條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份調研不僅涵蓋了語言使用習慣,還涉及對推普政策的認知和期望,為研究鄉村地區語言生態、評估推普成效提供了大量一手數據。通過“把脈問診”,團隊精準摸清了當地的語言鄉情,為后期制訂更精準、更有效的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策略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持和現實依據。
此次“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活動是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實際需求的一次有效對接,不僅為丙安鎮困境留守兒童送去溫暖與關懷,也有效提升了當地村民、商戶對普通話重要性的認識,為推普工作走進鄉村、服務基層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現了高校服務社會、貢獻青春力量的積極風貌。
隊員們為困境留守兒童送去學習用品
實踐感悟
這個夏天,我帶著對公共衛生的懵懂好奇,走進了廬江隊列的實踐現場。從同大鎮的村衛生室到廬城鎮的體檢中心,那些穿白大褂的身影、排隊等候的鄉親、電腦里跳動的健康數據,漸漸拼湊出一幅比教科書更生動的圖景。原來健康中國的宏大敘事,正藏在這些縣域角落的日常里。
最觸動我的當屬基層醫療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他們既是給居民做CT的醫師,也是耐心解釋報告的咨詢師,更是健康宣傳員。面對前來問診的居民,一遍又一遍叮囑著,盡可能地給予全面而優質的醫療服務。
這次實踐讓我感受到健康中國的未來,在精密的儀器里,在嚴謹的數據中,更在每一個為基層健康默默付出的身影里。而我們這代青年,正從這些身影中接過接力棒,成長為守護健康的新生力量。
□安徽醫科大學減重“胃”健康實踐團成員 陳利娟
作為一名中醫學定向(村醫)專業的學子,這次實踐于我是一次對未來的“預習”,更是一場對職業初心的叩問?!按遽t的方子,不僅要開在紙上,更要開在田間地頭,開進百姓的心坎里”。薛瓊鑫院長的話,字字如重錘,叩擊在我的心坎上。在金李村,倪紅峰醫生用三十年光陰為我們詮釋了這份職業的“重量”?!班l親們一句‘身上松快多了’,就是最好的勛章”。這份源自鄉土的樸素認同讓我讀懂:未來我手中的脈枕,承載著岐黃之術的厚望,更承載著一方鄉親毫無保留的信任。
此次實踐,讓我校準了職業坐標:成為一名優秀村醫,不僅需要扎實的辨證施治“硬功夫”,更需一顆融入鄉土的真心。
□安徽中醫藥高等??茖W?!搬S薪傳”志愿服務隊成員 許如恒
在丙安鎮推普的幾天,讓我對語言推廣和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們挨家挨戶走訪困境兒童和商戶家庭,通過問卷摸清當地孩子的普通話使用狀況,再針對性地進行基礎教學。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方言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深,不少孩子能聽懂普通話,但開口時總帶著猶豫,發音也多有偏差。經過幾天的推普教學,孩子們已經能主動用普通話溝通交流。這種變化雖然微小,卻讓我深刻認識到,推普工作對于促進地區交流、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點亮鄉村,普傳希望”志愿服務隊成員 張一冰
(記者程榕娟,通訊員臧銘、穆念)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