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落在和縣歷陽鎮龍華小學。校門口,兩名大學生志愿者正迎候早早趕來的孩子,并與送孩子的家長交流孩子的表現。不一會兒,寂靜的校園被孩子們的笑聲和嬉鬧聲喚醒。大學生志愿者們走進教室,為即將開始的心理團輔課程做著準備。相距20公里的歷陽鎮新城社區服務中心門前,趕著上班的企業職工陸續將孩子交到大學生志愿者的手中,轉身便奔赴生產一線,開啟忙碌的一天......這樣溫馨的場景,是“全心全益”和縣大學生村官暑期留守兒童義務輔導團(以下簡稱“‘全心全益’輔導團”)服務鄉村教育的日常縮影。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團和縣縣委結合“訪企入村”專題行動,提前深入企業、社區、鄉村和學校,廣泛收集青年意見和建議。針對青年反映較多的暑期“帶娃難”“看護難”以及留守兒童“照料難”等問題,團縣委依托“全心全益”輔導團,在全縣開設15個義務支教點,共計服務600余名企業職工子女和鄉村孩子。
據悉,自2013年6月成立至今,“全心全益”輔導團已走過13個年頭,輔導活動由最初5名大學生村官發起,到如今每年吸引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巢湖學院等高校數十名大學生志愿者助力;支教點由最初的歷陽鎮龍華小學1個發展至如今覆蓋該縣歷陽、烏江、香泉、功橋等5個鎮共15個,累計輔導鄉村孩子近7000人次,曾獲省“青年之家”優秀活動項目一等獎、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一等獎,入選共青團中央“七彩假期”項目。
從心出發 向新而行
“盡管支教的時間短暫,但我們希望通過持續的接力,能夠給鄉村教育和鄉村孩子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和改變。”楊子峰是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師范)專業學生,去年是龍華小學支教團隊的隊員,今年擔任隊長。這個暑期,團隊14名大學生志愿者為招募的120名鄉村孩子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支教服務。為了充分發揮教育學、心理學的專業優勢,團隊構建了以“心靈護航”為主體,以“課業輔導和素質拓展”為兩翼的課程體系,全心全意地為鄉村孩子送去知識、打開心扉、呵護成長。
連續兩年參加輔導的菲菲(化名)給楊子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菲菲剛來時成天哭鬧不止。團隊特意為其建立了心理檔案,并定制幫扶舉措。漸漸地,菲菲不僅情緒趨于穩定,還嘗試融入集體。今年,楊子峰欣慰地看到菲菲主動和大家互動,請教學習問題,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支教過程中,我們會根據心理檔案持續關注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播撒陽光。”楊子峰說道。
不同高校的支教團隊,也結合專業特色打造了別樣課堂。“哇,太神奇了”“老師,我能試試嗎”......暑期的歷陽鎮城南中心小學,一堂化學魔法課正在室外上演。兩張課桌拼成的實驗臺被幾十個小腦袋里三層外三層地團團圍住。安徽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們用精心設計的“胡椒粉的‘逃跑’游戲”“藏著煙霧的魔法泡泡”“吸管小潛艇的升降舞”“乒乓球的‘反常’小脾氣”等科學實驗贏得孩子們的驚嘆與掌聲。
隊長王旭介紹,團隊較往年支教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通過隊員輪換協作的模式,讓大家全面參與教學管理各個環節,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趣味性;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合并班級開展教學,促進孩子間的交流與互助;增加化學、物理及實驗類課程,構建“實驗操作+知識理解+安全意識”的教學體系,提升鄉村孩子的科學素養。“一年又一年,我們接力來到這里,孩子們也從四面八方趕來,仿佛已經成了每年夏天我們之間的約定。”王旭表示。
走進功橋鎮功橋社區,來自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的支教團隊正在給社區的孩子們上趣味英語啟蒙課。“我們將招募的67個孩子根據年齡分為上午和下午兩批進行教學。以英語教學為例,上午進行低年級英語啟蒙,下午則教授高年級英語知識點的應用和解題技巧。”隊長衛宇杰介紹,團隊在支教過程中堅持OBE教育理念(即以學生為本,以成果為目標導向,采用逆向思維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理念),以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方式為社區留守兒童開展作業輔導、趣味英語等特色課程。
從心出發,向新而行。“如果說我們的到來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戶,那么真誠、可愛的孩子們則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們。”采訪中,在歷陽鎮禹錫社區帶隊支教的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學生倪潔道出了志愿者的心聲,他們在一個個被孩子們需要和惦記的瞬間讀懂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樣,也堅定了未來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決心。
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對于我們這樣的雙職工家庭來說,每到假期如何兼顧孩子的安全監管、學習輔導以及情感陪伴就成了煩心事。”聽說社區開設義務支教點,和縣三聯泵業股份有限公司職工王中國第一時間便報了名,“每天早晨上班前將孩子送來,下午下班后再接回家,把孩子放在這里既省心又放心。”
王中國居住的歷陽鎮新城社區毗鄰和縣經濟開發區,轄區住著近2000名企業職工。在今年6月的“訪企入村”專題行動中,轄區超過18%的企業職工表示,希望社區能為孩子們提供暑期托管服務。為了回應訴求,社區于今年暑期新設了“全心全益”輔導團的支教點。
“大學生志愿者的到來,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支教課程,還為他們的假期筑牢了安全屏障。”服務期間,新城社區黨總支書記劉祖青每天都會來到現場,和安徽師范大學、巢湖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們聊一聊特色課程的開展情況,向接送孩子的家長們了解活動的反饋意見,協調社區各方力量為活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在劉祖青看來,輔導團支教點帶來了“社區服務能力增強、家庭后顧之憂減少、兒童成長環境優化、學生實踐平臺拓寬”的公益循環與服務閉環,有效回應了當前社區治理對精細化服務的需求。
在留守兒童較多的鄉鎮,支教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今年是我們鎮連續第八年開展‘全心全益’輔導團支教服務,招募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開課好幾天了,仍有家長找過來給孩子報名。”在一次次入戶走訪的過程中,香泉鎮副鎮長金婧曾近距離觀察過鄉村留守兒童的假期狀況,他們多半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安全無人監管,學習無人輔導,親情陪伴缺失。“這類支教服務如此受歡迎,正因為基層對它有著強烈的需求”。
今年,香泉鎮輔導團支教點共招募了91個孩子,其中80%是留守兒童。來自安徽師范大學的大學生志愿者蔣承曄帶隊探索通過AI開展教學,為鄉村孩子科普人工智能。不僅如此,鎮政府和支教團隊還帶領31名留守兒童走進了和縣博物館、和縣科學技術館開展研學活動,點亮了鄉村孩子的暑期生活。金婧介紹,近年來,該支教點充分利用學校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場地,為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興趣培養、安全教育、戶外拓展等支教服務,通過開設“父母微課堂”,幫助家長提升監護能力,增強親子間的情感連接。為了充分發揮支教大學生的作用,該鎮還鼓勵大學生志愿者在支教之余積極參與基層工作、賦能鄉村振興。同時,為了調動香泉籍大學生返鄉實踐的熱情,該鎮每年暑期都會招募本地大學生志愿者擴充支教力量,并在寒假時接續開展支教服務。
13年來,源自基層的實際需求讓“全心全益”輔導團有了持續的生命力,使其在和縣的鄉村扎根、開花、結果,生動演繹青春與鄉村之間的雙向奔赴。
十三年接力 微光已成炬
每年暑期前,歷陽鎮黨委委員、和縣招商四局局長馬寧都會接到多個村(社區)打來的電話,表達想要設立“全心全益”輔導團支教點的意愿。13年前,時任歷陽鎮龍華村大學生村官的馬寧,聯合周邊鎮、村共5名大學生村官在龍華小學為當地留守兒童開展義務輔導活動。次年暑期,經團和縣縣委聯系,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來到龍華小學開展心理輔導活動,達成合作意向,每年組織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和縣開展支教服務。之后,安徽工業大學、巢湖學院也相繼派出大學生實踐團隊加入其中。如今,“全心全益”輔導團實現了項目化、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量與質的蛻變,在接力傳承與持續創新中為鄉村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每年參與輔導團的人員都在發生變化,不變的是政府、高校的責任心,大學生志愿者的愛心與耐心,家長與孩子們的熱情與支持,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肯定”。在馬寧看來,輔導團之所以能夠扎根和縣、深入鄉村、成為品牌,歸根結底是各方有著共識,即全心全意為鄉村賦能。13年來,輔導團通過校地共建為鄉村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彌補鄉村基礎教育的短板;通過大學生志愿者的言傳身教,幫助鄉村孩子培養習慣、拓寬視野、明理立志;通過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同時賦能鄉村振興。經過13年的深入實施、不斷完善,輔導團構建起了“課業+心理+興趣+特色”的教學體系,提煉形成了“U(由高校派遣專業志愿者)+G(由政府提供后勤保障)+S(由社會組織協調具體活動開展)”的項目經驗,成為和縣青年志愿服務的一張名片,并不斷推廣。
團和縣縣委書記楊子慧補充介紹,今年,團縣委在“訪企入村”專題行動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全心全益”輔導團的服務效能,不僅有效破解了城鄉孩童暑期“看護難”問題,還進一步優化了營商環境,營造了和諧氛圍,密切了干群關系,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下一步,團縣委將深化“U+G+S”協同機制,推動更多高校資源下沉鄉村,持續優化課程體系與服務模式,擴大輔導團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讓“微光”聚成“火炬”,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
龍華小學支教點的心理團輔課程
城南中心小學支教點的化學魔法課
禹錫社區支教點的手工課
采訪札記
在和縣采訪期間,最觸動記者的,是那些藏在細節里的真誠與溫暖。大學生志愿者們擠在村小簡陋的宿舍里備課,有人第一次學做飯,有人被馬路上躥出來的蛇嚇哭,有人在夏夜的操場上數星星,有人在教室的角落為孩子擦干眼淚。年長的社區干部輪流換著花樣為大學生志愿者做飯,說看他們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感謝他們做的一切。支教尾聲,總有孩子仰著頭問:“大哥哥、大姐姐,你們明年還來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孩子們開心得又蹦又跳。一位鎮干部坦言,有些改變真實可見——孩子們更開朗了,志愿者們更堅定了,鄉村也更有活力了。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接力。這些年輕的身影,也許只是孩子們人生中的短暫微光,但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光亮,匯成了鄉村希望的長河。他們自身也被孩子們照亮,在付出與收獲之間讀懂了奉獻與堅持的意義。
(記者 謝婷婷 通訊員 朱恒涵)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