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 走進馬鞍山鋼鐵有限公司長材事業部,一排排H型鋼正被軋制成各種規格,它們不再是傳統的建筑用材,而是變身為船舶的骨架、光伏電站的支撐、港口圍堰的脊梁。“90后”技術負責人——長材事業部生產技術室副主任華鋒,帶領團隊將馬鋼的“功勛產品”帶入了工業材的新賽道,在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中,闖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標準品”到“定制化”
當公司提出從建筑材向工業材轉型時,華鋒和團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建筑材質量要求相對較低,而工業材對性能均勻性、尺寸精度、表面質量的要求極為苛刻。”他回憶道。當時,國內基建項目減少,建筑鋼材需求見頂,而高端工業領域卻存在供給缺口。轉型不僅是市場倒逼,更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從追求產量,轉向追求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這是馬鋼‘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的關鍵一步”。
作為技術質量負責人,華鋒的核心職責是為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設計專屬的工藝路徑,實現“一單一議”的柔性化生產。型鋼團隊牽頭組織多項工藝攻關,將技術策劃延伸到產線每一個環節,推動H型鋼從“標準品”向“定制化”躍升。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是發展理念的重塑。
在“硬骨頭”中錘煉工藝
華鋒將研發和應用的主攻方向鎖定在船用L型鋼、光伏支架用鋼。這兩個創新品種技術門檻高、生產難度大:船用L型鋼長邊與短邊不等厚,生產調整難度極大;光伏支架用鋼屬于輕型薄壁產品,尺寸小,是產線的極限規格。
最讓華鋒難忘的是研發H146mmx95mmx3.2mmx4.0mm規格光伏支架用鋼時的一場攻堅。試制過程中,H型鋼翼緣端部出現類似龜裂的缺陷,團隊立刻召開質量分析會。“我們討論發現,由于這個H型鋼規格太小,在軋制后期溫度極低,不利于金屬延伸,導致缺陷產生”。通過反復調整成分、優化工藝,團隊最終攻克了低溫軋制難題,成功解決了龜裂問題。這場“硬仗”讓華鋒深刻體會到:“創新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次次試錯中逼近極限”。
研發不是閉門造車。華鋒和團隊堅持“牽著客戶的手”搞研發。他們與營銷人員一起走訪客戶,現場討論產品應用,不斷優化規格和鋼種設計。“長材事業部是銷售、研發、生產的經營共同體,只有緊密聯動,才能精準響應市場需求。”華鋒說道。
綠色轉型邁向高端化
轉型成果逐漸顯現。馬鋼成功開發出H500mm×500mm×25mm×25mm重型H型鋼,成為全球第四家具備該極限規格生產能力的企業,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更讓華鋒自豪的是,團隊開發的超大熱軋H型鋼應用于上海市重大環衛項目——寶山能源再利用中心;為國外某港口工程圍堰定制開發了H1109mm×461mm超大熱軋H型鋼。這些產品不僅贏得了市場訂單,更彰顯了馬鋼的綠色創新實力。
如今,馬鋼H型鋼在工業型材領域,特別是在重型H型鋼細分賽道,已從過去的“跟隨者”轉變為與國際巨頭并肩的“并跑者”。華鋒所帶領的青年團隊在這場轉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材事業部青年成員們緊密協作,在工藝優化、新品試制、質量攻關中展現出蓬勃的創新活力。
未來,華鋒和團隊的奮斗目標清晰而堅定:加快向功能型和工業材轉變,強化重型H型鋼以及鐵路、船舶用熱軋異型鋼產品的開發應用,成為國際高端H型鋼市場的引領者。“每一個新鋼種的研發,都是對技術極限的挑戰;每一個項目的突破,都是對初心的堅守。”在華鋒看來,馬鋼H型鋼的轉型之路,不僅是一條產品升級之路,更是一條中國鋼鐵工業邁向高端化的必經之路。他和團隊正以青春之力,推動馬鋼型鋼產品在國際舞臺上從“并跑”走向“引領”,為中國制造注入鋼鐵力量。
安徽青年報記者 謝婷婷 通訊員 劉府根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