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 在烈焰奔涌、鋼花飛濺的馬鋼車間外,有一條看不見的“碳”索之路。這條路上,一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埋頭前行,用海量數據和精準模型為傳統鋼鐵行業注入綠色動能,助“馬鋼制造”叩開國際市場的大門。她是綠色鋼鐵的“碳”路先鋒——馬鞍山鋼鐵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能源與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樊明宇。
在“從無到有”中開拓新路
樊明宇與鋼鐵結緣十余載。鋼鐵行業作為碳排放“大戶”,綠色轉型迫在眉睫。2013年初入馬鋼時,她的工作是耐火材料的研發。2019年,國家提出“雙碳”目標之際,樊明宇正式參與中國寶武中央研究院的馬鋼LCA協同項目。“這項工作比我原有工作更具挑戰性,是國家所需、行業所向。”樊明宇響應號召,毅然投身全新的科研一線。
開拓之路,注定布滿荊棘。“別人花了十幾年做成的事,我們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突破,壓力巨大。”接手《馬鋼鋼鐵產品LCA評價技術研究》項目,樊明宇坦言最大的困難就是“從零開始”。
沒有經驗,就學!樊明宇和團隊四處學習,汲取先進企業的經驗。沒有模型,就建!他們深入一個個生產單元,從鐵礦石開采到煉鐵、煉鋼、軋鋼,乃至能源輔助環節,爬煙囪、跟流程,像偵探一樣梳理、消化、吸收龐雜的生產數據鏈。數據收集之煩瑣、過程之艱辛,外人難以想象。有時還會遇到不解:“做這個有什么用?”為了獲得一個數據反復協調溝通。每每此時,樊明宇也會感到迷茫和彷徨,但不甘放棄的初心讓她堅定:“這件事對馬鋼的未來至關重要,必須堅持做下去!”終于,馬鋼自己的LCA離線模型和量化評價體系成功建立,徹底填補了公司的空白。
用“國際通行證”打破綠色壁壘
LCA研究的首個重大應用,就是攻克環境產品聲明(EPD)認證。這是一份國際認可的“綠色護照”,是破除國際貿易中“碳壁壘”的關鍵。
2021年,馬鋼EPD認證團隊開始了首個產品的認證攻堅。所有心血都凝聚于此,當電腦屏幕出現認證證書時,團隊沸騰了。“那一刻,覺得所有付出都值了!”樊明宇感慨道。從零的突破到如今的13項認證,覆蓋馬鋼主要產品大類,發布數量位居行業平臺前列,這一張張證書,極大提升了馬鋼產品的綠色競爭力和品牌形象。
如今,當下游客戶在招標中提出碳足跡要求,或歐洲客戶需要應對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時,樊明宇和團隊的工作成為了市場營銷的“堅強后盾”。他們提供的精準碳數據和高含金量的EPD證書,多次助力馬鋼產品贏得訂單。“能打破自己專業的局限性,真正服務一線營銷,為公司創造價值,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樊明宇說。
面對歐盟CBAM這一新的“綠色貿易壁壘”,樊明宇再次先行一步。她帶領團隊歷時一年半,于今年6月成功開發出馬鋼工序級CBAM離線碳數據模型。這個模型的厲害之處在于,它能精準計算到每一條產線、每一個具體產品的碳排放,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帶來的超額碳關稅,為馬鋼產品穩健走向全球市場贏得了先機。
不僅如此,在馬鋼“減碳30%產品”研發中,樊明宇通過LCA設計的算法起到了核心指導作用。通過量化分析各種降碳技術措施,找到最優生產路線,成功完成了汽車板、型鋼等減碳產品的生態設計、試制與認證,使馬鋼在產品綠色賽道上占據了領先地位。
青年當先 “碳”索不止
從一名專業技術員成長為綠色鋼鐵的“碳”路先鋒,樊明宇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她將國家的戰略和時代的機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科研行動。“感恩奮進對我而言,就是把理論落到實實在在的產品上,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談及青年如何助力安徽工業“往前趕”,她認為最大的優勢是“學得快、包袱輕、敢跨界”。“我們這代人不受傳統路徑依賴束縛,愿意不斷試錯、快速迭代。”她堅信,深入一線,抵達現場,從每一個小改進做起,就能匯聚起推動產業向前的巨大能量。
未來,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樊明宇和團隊將繼續緊跟馬鋼與中國寶武的“雙碳”路線圖,在2025年碳達峰、2035年減碳30%、2050年碳中和的宏偉目標中,持續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安徽青年報記者 謝婷婷 通訊員 劉府根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