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母親狀告三個女兒 親情之“結”用愛化解
近日,八十多歲的王老太一紙訴狀將三個女兒告上法院,要求支付贍養費請保姆。這起看似普通的家庭贍養糾紛,在鏡湖區法院調解員姚東方的介入下,漸漸揭開了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起訴背后的心事
陽光斜落于陽臺,王老太獨坐在藤椅上,望著樓外的車水馬龍。小女兒帶著法院調解員進門時,老人轉過頭,眼神里瞬間亮起了光。
“您有退休金,還有老伴留下的遺產,日子不困難,為啥要起訴女兒呢?”調解員姚東方輕聲詢問。老人腳邊趴著一只小狗,那是她的伴兒,“我不是要保姆,就想有人說說話。”有時她撥通女兒的電話,常常只說上兩句就被“好了,下次回去看你”打斷。起訴要贍養費,不過是老人想讓女兒們“不得不來”的無奈之計。
在交談后,姚東方明白,這場調解的關鍵不是“錢”,而是如何讓斷裂的親情重新流動。她分別與老人的三個女兒促膝長談,在下班的間隙、通勤的公交車里,用最樸素的道理叩擊人心。
別讓遺憾重復上演
大女兒已經三年未與母親聯系,電話不接,心結就系在那筆“少了十萬”的遺產上。
“聽說你父親去世的時候你非常傷心,覺得沒有為父親盡孝,但是你的母親還在,你還有機會對母親盡孝。”姚東方的聲音帶著嘆息。
望著大女兒泛紅的眼眶,姚東方繼續耐心地說道:“十萬,哪比得上‘母親’二字珍貴?你心里能安嗎?”這番語重心長的話終于讓大女兒松了口。幾日后,大女兒帶著禮品來到了母親家門口。
愛要懂得 “放手”
二女兒覺得自己對母親做得夠多了,她主張大家出錢請保姆,還讓小女兒把母親的工資卡拿出來支付費用,理由是“小妹照顧得不好”。可姚東方了解后知道,老人之前請過保姆,但相處10天就鬧僵了,老人不習慣。
“你的心是好的,但別把你的想法強加給母親。盡孝,不是我們覺得好就行,是要老人覺得好。”姚東方沒有否認二女兒對母親的孝心,但同時她也以過來人的身份勸解,“平時老人有心里話,肯定愿意跟女兒念叨,但不會向保姆說啊!”二女兒聽后沉默良久,終于點頭說:“我不提找保姆的事了,媽舒服就行。”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小女兒與母親住同一棟樓,上下樓不過幾分鐘,是陪伴老人最多的人。可她也有滿腹委屈:“二姐總說要拿媽的錢請保姆,好像我伺候媽是圖啥。”姚東方搖搖頭共情地說:“住這么近,母親有事你能不管嗎?親情割不斷,就算不給錢,你也不會不管她的,對不?”
老人有時晚上6點多就喊小女兒關燈睡覺、不讓她玩手機,還把她當孩子管......姚東方勸說小女兒多理解母親的脾氣:“她管你是在關心你,是還把你當孩子疼呢!”
親情在陪伴中回甘
經過姚東方的調解,王老太自愿撤訴,她不再要求女兒們支付贍養費,生活上主要由小女兒照顧,三個女兒都承諾多抽時間陪伴母親,老人與子女的關系緩和了,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調解員姚東方傾情化解王老太與她三個女兒的心結,從情、理、法多個角度耐心釋法析理,讓這場由“起訴”開始的故事,最終以最溫柔的方式落幕。
姚東方感慨道:“這場調解中,我們看到老人缺的不是物質,而是陪伴;不少家庭矛盾看似因錢而起,實則是‘情’的缺位,這值得我們做子女的深思。”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