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焰奔涌、鋼花飛濺的馬鋼車間外,有一條看不見的“碳”索之路。這條路上,一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埋頭前行,用海量數據和精準模型為傳統鋼鐵行業注入綠色動能,助“馬鋼制造”叩開國際市場的大門。她是綠色鋼鐵的“碳”路先鋒——馬鞍山鋼鐵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能源與環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樊明宇。
1986年出生的樊明宇,已在鋼鐵行業耕耘十多年。2013年剛加入馬鋼時,她從事耐火材料研發,卻漸漸意識到這項輔助性工作與鋼鐵主線產品相距甚遠。轉變發生在國家提出“雙碳”目標之際。鋼鐵作為排碳大戶,綠色轉型已成必然。2019年,她毅然投身LCA(生命周期評價)這一全新領域,盡管當時馬鋼在這一領域還是空白。“這項工作雖然極具挑戰,卻是國家所需、行業所向。”她說。
起步艱難,樊明宇和團隊面臨的是“從無到有”的困境。“別人十幾年做成的事,我們要快速突破”。沒有經驗,他們就外出學習;沒有模型,他們就深入各個生產單元,從礦石開采到軋制成材,爬煙囪、跟流程,梳理龐雜數據。不被理解是常事,“做這個有什么用?”但她始終堅定:“這對馬鋼的未來至關重要。”最終,他們成功構建馬鋼LCA離線模型,填補了公司空白。
突破隨之而來。EPD(環境產品聲明)認證是國際認可的“綠色護照”,更是打破貿易碳壁壘的關鍵。2021年,當團隊完成首個產品認證,電腦屏幕彈出證書那一刻,所有人沸騰了。“付出都值了!”至今,馬鋼已有13項產品獲認證,覆蓋主力產品類別,綠色競爭力大幅提升。
近年來,當客戶招標要求碳數據、或應對歐盟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時,她和團隊的工作成了營銷的“堅強后盾”。精準的碳數據和EPD證書多次助力馬鋼贏得訂單。“能真正服務一線,為公司創造價值,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面對歐盟CBAM新規,樊明宇率團隊開發出馬鋼工序級離線碳數據模型,能精準計算單條產線、單個產品的碳排放,避免“一刀切”多繳關稅,為馬鋼產品出海贏得先機。在“減碳30%產品”研發中,她的LCA算法指導實現馬鋼汽車板、型鋼等減碳產品的生態設計和認證,讓馬鋼在綠色賽道上保持領先。
在樊明宇看來,“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把國家戰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科研行動”。她堅信青年“學得快、包袱輕、敢跨界”,應深入一線、了解現場,從小改進做起,推動整個產業發展。未來,鋼鐵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她和團隊將繼續緊跟馬鋼與寶武的“雙碳”路線圖,在2025年碳達峰、2035年減碳30%、2050年碳中和的征程中,持續貢獻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