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五點,巢湖市烔煬鎮鳳凰村的田埂間靜得出奇。張瑞瑞站在村口,耳邊傳來村民們用方言熟絡交談的聲音。雖然每個字都聽得真切,但連成句子卻讓她似懂非懂。這位來自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年輕干部,帶著五年機關工作經驗投身鄉村振興一線,第一次意識到要真正融入這里,首先要過“語言關”和“鄉情關”。
在安徽法院系統,像張瑞瑞這樣的年輕人正一批批走下審判臺,深入田間地頭。他們曾經熟稔法條文書,如今要學習聽懂方言、調解矛盾,甚至幫老人調試網絡電視。當法槌的鏗鏘聲融入鄉村的雞鳴犬吠,一場關于初心的實踐正在悄然發生。
聽懂方言背后的心聲
“路上幾乎沒什么人,偶爾看到幾個老人,上去問兩句話,卻被方言‘攔住’?!睆埲鹑鸬某躞w驗不是個例。從法庭到鄉村,第一個挑戰往往是最基本的溝通。
在肥西縣花崗鎮善崗社區,何婷婷發現了更具體的問題:“很多老人完全不會操作智能手機,不會連接網絡寬帶,有的甚至連開電視選節目都不會?!彼^察到,由于腿腳不便,這些老人很少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對于津補貼發放標準、惠民政策內容也無法及時得知。
語言和技術的隔閡背后,是更深層的融入難題。無為市赫店鎮黃墩村選調生劉洋記得村黨支部書記的叮囑:“小劉啊,待在辦公室里干不好群眾工作。”此后,劉洋跟著其他村干部下村走訪,在走訪中學習溝通技巧,聽取群眾對基層工作的意見。
把法條變成“田間白話”
基層的矛盾調解,遠不像在法庭上那樣條分縷析。
何婷婷遇到一起兄妹四人的贍養糾紛。八十多歲的老人癱瘓在床,四個子女家庭條件都不寬裕,對贍養方案無法達成一致?!罢{解員要換位思考,不能擺架子唱高調”,她組織了一次“四員一律”聯動調處活動,邀請法律援助律師、派出所民警參與調解。
“通過從法、理、情的角度耐心交流,明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兄妹四人簽署了贍養協議。何婷婷意識到,這樣的糾紛雖然標的額不大,卻是群眾心里“久久化不開的心結”。
在銅陵市義安區法院天門人民法庭,年輕干警面對的是271件新收案件,以合同糾紛、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糾紛為主。在一起涉近百農戶的租賃合同糾紛中,法庭與司法所組成調解小組,采用“情、理、法”融合的方式多次溝通,逐漸軟化雙方強硬態度。
在泥土中讀懂民生
在舒城法院掛職鍛煉的鄧序慧遇到兩件截然不同的案子:一件是83歲信訪人多年未解的心結,一件是老人不知如何查看手機上的法律文書。
“他并不知道短信里的網址鏈接可以點開?!碑斷囆蚧劢汤先它c開鏈接后,老人緊鎖的眉頭就在指尖觸碰到手機屏幕的那一刻舒展開來了。這件“小事”反映出數字時代下的鴻溝,需要司法人文服務去填補。
在淮南市田家庵區曹庵鎮李橋村,朱彬彬遇到了巡察整改的艱巨任務。從政治理論學習到人居環境整治,從鄉村產業發展到治理體系完善,每一項整改都要“當下改”更需“長久治”。
大家連續一周工作到深夜,村干部家屬都來陪著工作。最后一個晚上,一位家屬遞給朱彬彬一顆山楂糖:“原來我以為你們是走個過場,現在才知道你們是真的向下扎根?!?/p>
從“旁觀”到“參與”
這些年輕干部最初都是旁觀者,逐漸成為參與者,最終成為建設者。
張瑞瑞從第一次看到村民爭吵時的手足無措,到后來能從容大方地接待參觀團隊,累計接待培訓團體十余次、宣講覆蓋五百余人次。她為留守兒童開設公益課堂,見證38個孩子從怯懦到自信的蛻變。
何婷婷組織開展了五場“家門口宣講”,幫助三十多戶獨居老人繳納養老、醫療保險,幫助十余位老人調整電子設備設置,收集數十條便民服務意見建議,她說:“聽到了在村部聽不到的聲音。”
傍晚的鳳凰村,稻田連綿成片。張瑞瑞騎著“小電驢”在村里穿梭,現在已經有老人會親切地喊她“小張”。這顆山楂糖、這聲“小張”,或許就是這批年輕干部在鄉村找到的最真實的答案。
他們曾經是審判臺前的法律人,如今是田埂間的奔走者;曾經熟稔法條文書的嚴謹,如今懂得方言鄉情的溫度。他們不僅帶來了法治的微光,更收獲了對中國鄉村最深刻的理解——鄉村振興不是宏大敘事,而是村民門前水泥路的一寸寸延伸,是留守兒童書包里的一支新筆,是老人指尖觸碰屏幕時舒展的眉頭。
點評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長。法院青年干警以專業彰顯擔當,用智慧點燃熱忱,為法治征程注入青春力量。他們以“歸零心態”向下扎根,從鄉村調解到巡回審判,從普法宣傳到判后回訪,在田間地頭聽心聲,在調解糾紛中悟方法,在躬身實踐中讀懂基層。他們以“奮斗姿態”向上生長,用腳步丈量民情民意,用法律溫度化解“急難愁盼”;用為民初心踏遍鄉村院落,耕耘培植法治沃土;用典型案件傳播法治聲音,釋法明理做好基層治理“大文章”。希望你們站在新的起點,自覺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要“眼里有光”“手上有招”“肩上有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答好“強國有我”的基層考卷。
□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 王安林
(記者 黃 慧)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