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颯爽逢佳節,杏壇飄香譜華章。值此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一場以高質量黨建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正綻放異彩。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涌現出一批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它們如同鮮活的種子,將黨的全面領導深深扎根于教育教學一線的土壤,探索出一條條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創新路徑,為新時代高校基層黨的建設樹立了標桿典范,更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入了強勁動能。本期以安慶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教師黨支部——第四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為實例,解碼這些先鋒集體如何以信仰引擎驅動事業發展,書寫新時代教育答卷的精彩篇章。
品牌引領:做實“五彩”黨建,深耕“六信”育人
近年來,信息技術學院教師黨支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圍繞“信”字做文章,創設以“有信仰、可信賴,有信用、可信任,強信念、有信心”為內涵的“六信”育人品牌,培育新時代數字工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
在建設措施上,信息技術學院教師黨支部以“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創建和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建設為契機,對標“七個有力”要求,落實“五彩”建設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
守“赤”誠初心,政治為先。信息技術學院教師黨支部堅守赤誠初心,牢牢把握政治為先屬性。在實踐中,通過“信園”文化廣場、信仰報告廳、“信念新媒體工作室”等全景信仰陣地,濃厚信仰氛圍,以情化人、以境鑄魂,培養更多“有信仰、可信賴”的好師生。
創“黃”金平臺,學習為重。信息技術學院教師黨支部搭建“信園”文化節、寢室夜話、學子講壇、“卓嘎央宗工作室”等沉浸式思政學習交流平臺,著力建設數字產業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工匠學院、虛擬教研室、數字工坊等專業技能學習平臺,牽頭或融入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機構,創造學習有為的環境氛圍,建立學習型組織。
塑“綠”色隊伍,擔當為要。教師黨支部以鍛造蓬勃向上、純正干凈的“綠”色隊伍為目標,多措并舉激發隊伍能奉獻敢拼搏的擔當精神。學院研究制定了《教師專項能力提升方案》,啟動教師專項能力提升計劃,形成了“菜單式供給,自助式提升”的團隊建設范式。隊伍中,藏族教師卓嘎央宗受組織培養,已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她創設了“卓嘎央宗工作室”,凝聚少數民族師生,搭建民族交流平臺,為涵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積極貢獻。支部利用信息類專業知識,揭示網絡電信詐騙,做反詐、防詐的代言人,展示專業價值,夯實道德基礎,培養更多“有信用,可信任”的好師生。
樹“青”春榜樣,創先爭優。教師黨支部堅持以黨建帶團建,抓團建促黨建的黨團一體化建設,扎實推進“爭做新時代好青年”宣傳教育。一是抓規范育人。開展“無手機課堂”“無早餐課堂”“人走物清”“優良學風班級創建”等主題活動,培育優良學風,鍛造優良品行。二是抓文化育人。通過開展火紅團旗、“見江山見自己見未來”書畫展、“長空萬里看山河”皖南寫生作品展、學子講堂、“99公益我先行”、十大校園之星評選(學習之星、技能之星、自強之星、進步之星、閱讀之星、公益之星、孝心之星、文藝之星、體育之星、守紀之星)、“青春飛揚,夢想起航”草地音樂會等品牌活動,將黨團價值融入學生活動之中,涵育工匠精神。三是抓實踐育人。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服務鄉村建設,在基層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近五年,教師黨支部多次組織動漫和數媒專業學生參加“多彩墻繪美麗鄉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該活動現已形成“百村百繪”特色品牌,共青團安徽省委領導多次赴現場調研慰問墻繪工作的師生。
繪“藍”圖到底,堅定前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需求,凝聚專業方向,做好“信”字文章,堅守初心、立德樹人。一是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學院以“黨建×專業”模式,以優良教風學風作風在“三全育人”和“三教”改革上抓出成效,在助力中國標準出海上做出成績。二是著力“重塑信心”建設,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擴大參與面,增強獲得感,以競賽成果來幫助學生樹立信念、建立信心。賡續信仰、薪火相傳,教師黨支部將在打造新時代數字工匠的道路上堅定前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強信念,有信心”的好師生。
鑄魂定向:把穩思想之舵,夯實育人根基
走進安慶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感受到濃厚的政治氛圍和鮮明的價值導向。該院教師黨支部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構建起常態化、長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讓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理論武裝強信念。支部建立起“第一議題”制度,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通過支部書記領學、專家導學、專題研學、實地踐學等形式,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學習矩陣。有的支部創新推出“微黨課大賽”“青馬工程訓練營”,鼓勵師生黨員走上講臺,用青年話語闡釋黨的理論;有的支部依托當地紅色資源,組織師生赴革命紀念館、鄉村振興示范村開展現場教學,讓歷史場景成為生動教材。這種浸潤式、體驗式的學習模式,使廣大師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價值引領塑靈魂。支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構建課程思政大格局。組建黨員名師工作室,開發系列精品思政課程群,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引發共鳴,學生入黨申請書提交率顯著提升,彰顯出強大的思想引領力。
文化浸潤筑同心。支部注重培育積極向上的組織文化,通過創設“黨員責任區”“先鋒示范崗”,開展師德標兵評選、最美教師表彰等活動,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生態。支部還建立起師生黨員結對幫扶機制,針對學業困難、心理困惑的學生提供精準輔導,讓黨組織成為溫暖人心的精神港灣。正是這種潤物無聲的文化滋養,使得師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了對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強基固本:建強戰斗堡壘,鍛造過硬隊伍
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之所以能夠成為標桿,關鍵在于打造出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體系,培養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他們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從優化組織設置入手,推動黨建工作向最前沿延伸。
創新組織形態激活力。面對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支部探索建立功能型黨支部、課題組黨小組等新型組織單元,實現黨組織覆蓋與教學科研基本單元的高度契合。學院按專業群劃分教師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選派黨總支委員和優秀輔導員擔任支部書記,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這種靈活機動的組織架構,有效解決了以往存在的“兩張皮”問題,使黨建工作更好嵌入業務鏈條。
嚴把發展關口提純度。各支部嚴格執行黨員發展程序,建立全程紀實制度,著重考察發展對象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行。推行“雙培雙帶”工程,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錘煉成教學科研尖兵。支部中具有高學歷、高級職稱的教師黨員占比高,且多為省級以上人才計劃入選者。嚴格的標準既保證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也為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完善考評機制增動力。建立健全黨支部書記述職評議考核制度,將黨建工作成效納入教職工績效考核體系,與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績效考核直接掛鉤,考核支部班子抓黨建的情況,也接受師生對支部工作的滿意度測評。這種壓力傳導機制促使支部書記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形成了明責履責、考責問責的閉環管理。
深度融合:聚焦主責主業,釋放疊加效應
衡量黨建工作實效的關鍵,在于是否真正推動了主體業務發展。信息技術學院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找準結合點和突破口,推動黨建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工作深度融合,實現了“1+1>2”的協同效應。
深耕課堂教學練真功。支部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全體教師深入鉆研教學方法改革。黨員教師帶領其他教師一起組建課程建設團隊,推行集體備課制度,運用虛擬仿真、智慧課堂等新技術手段提升教學效果。近三年,樣板支部成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獲批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2門;主持或參與金磚國家職業教育國際團體標準制定3項;安徽省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和課程思政教學競賽一、二等獎3項;獲省級教學名師、拔尖人才、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8項。指導學生獲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金獎和金獎各1項;省級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40余項,充分印證了黨建促業務的顯著成效。
服務地方發展顯擔當。支部積極拓展校地合作渠道,組織師生深入政府、鄉村和企業開展技術開發、科技咨詢、技術培訓、成果轉化和社會調查等工作,平均每年開展各類社會服務項目數十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贏得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高度贊譽。
機制保障:構建長效機制,鞏固建設成果
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的建設成績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套科學完備的制度設計和持續有力的條件保障。信息技術學院教師黨支部在實踐中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為其他基層黨組織提供了有益借鑒。
頂層設計明方向。上級黨委高度重視樣板支部創建工作,將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和政策傾斜。建立校院兩級領導聯系指導制度,定期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問題。這種高位推動確保了創建工作的高標準高質量推進。
過程管理抓規范。制定詳細的創建指標體系和驗收標準,實行季度調度、半年督查、年度評估的動態管理模式。建立整改臺賬銷號制度,對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通過召開現場推進會、編印典型案例集等方式,加強過程指導和經驗交流。這種精細化管理保證了創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輻射帶動促提升。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安排樣板支部結對幫扶薄弱支部,分享好經驗好做法。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班、黨務干部能力提升班,推廣先進理念和方法。許多高校還建立了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樣板支部給予表彰獎勵,并在資源配置上予以優先保障。這種示范引領作用有效擴大了創建成果覆蓋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將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堅守初心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推進自我革新。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持續深化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就一定能培養出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