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潤生(左) 范濤(右)
9月5日,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兩臺儀器緩緩運轉。來自安徽淮南的志愿者范濤和韋潤生同時躺上采集床,兩份252毫升與306毫升“生命種子”緩緩生成,為兩名素未謀面的血液病患兒重啟新生。這是一場跨越11年的初心履約,也是一次熱血青年的青春答卷。
十一載守候初心不改
范濤與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緣分”,開始于11年前的夏天。
2014年7月,淮南全市掀起了向跨國捐“髓”志愿者張寶學習的熱潮。8月19日,淮南市紅十字會組織開展了向張寶學習造血干細胞捐獻采樣志愿服務活動。當時在團市委工作的范濤積極響應號召,踴躍參與獻血并留取了造血干細胞樣本,加入中華骨髓庫。
“當時并沒有多想,覺得只留一點血樣,就可能挽救一個生命,是特別有意義的事。而且榜樣就在身邊,我們也應該向張寶那樣心懷大愛。”提起當初留取那份寶貴的“生命種子”,范濤記憶猶新。他說,當時就是本著一份樸素的初心,想給需要的人多留一份希望。
此后,范濤一直也沒等來什么消息,漸漸也就淡忘了。而他沒想到,這顆愛的種子11年后會真的萌發,成為一個孩子新生命的開始。
今年6月,淮南市紅十字會的一陣電話陡然打破了范濤平靜的工作生活。工作人員告知,他的血樣與外省一血液病孩子初配成功,征詢他捐獻的意愿。
面對征詢,范濤一時陷入兩難。距離留樣已經過去了11年,他擔心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不知是否具備捐獻的身體條件,并且當前工作任務較為繁重,請假住院捐獻不知是否會影響到科室的工作。
“我是黨員,為人民服務是黨員的使命。何況患者是個孩子,我也是為人之父,只要身體符合條件,我想辦法克服困難,肯定捐獻。”思考后,范濤給予了堅定的回答。
為了打消家人的顧慮,范濤給家人一一解釋。盡管工作十分繁忙,但從高分辨配型到體檢,每一項流程范濤也都積極配合。他希望,能盡快完成捐獻,履行這份特殊的使命。
可因小患者病情不穩定等問題,直到8月底,范濤才等來確定捐獻的時間。得到確切消息后,范濤也第一時間向單位匯報了捐獻的事,并得到了來自單位和同事的全力支持。
9月5日,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經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范濤成功捐獻了252毫升寶貴的“生命種子”,點燃了那位素不相識的患兒新生之光。
年輕的雙肩扛起大愛
2004年出生的韋潤生,成長在一個普通而充滿愛的農家。
韋潤生回憶,小的時候,他就知道媽媽是紅十字志愿者,經常參加各類紅十字志愿服務活動。媽媽常常講起幫助別人的故事,也潛移默化地引導著他的成長。
“做人要有愛心和責任,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幫就幫一下。”媽媽樸實的話語和身體力行的示范,在韋潤生心中早早播下了善的種子。
2022年9月,剛滿18歲的韋潤生考入淮南職業技術學院。開學伊始,他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校愛心協會志愿者和學生會志愿者部。
入校沒多久,10月下旬,淮南市紅十字會在該校開展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動員及采集活動。在活動前的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培訓中,韋潤生得知,許多患者尤其是白血病兒童亟需救命,在獻血時只要留取一點血樣就能為患者留下一份救命的希望,便毫不猶豫投身動員。
就這樣,第2天,他帶著3名室友一起獻血、留取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并又動員了7名同班同學也留取了血樣。2天時間,韋潤生和其他志愿者們積極努力地動員了474人獻血、46人留取了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這是該校第一批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
韋潤生沒想到,這份無意間種下的生命火種,這么快就能燃起希望。今年7月初,剛畢業的韋潤生接到了淮南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知他的血樣與一名血液病患兒配型成功,征詢他是否愿意捐獻。
短暫的欣喜驚訝后,韋潤生堅定地回復,“我愿意!”
“當時真是挺激動的,真沒想到幸運會落到我身上。”提起此事,韋潤生坦然地說,“能救一個孩子的命,有什么好遲疑的。”
高分辨配型完全相合,體檢結果也非常好,捐獻通知也很快下達,韋潤生特別開心,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以熱血奉獻延續生命之光,以赤誠之心傳遞人間溫情。9月5日,韋潤生平靜地躺在了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造血干細胞捐獻采集室。
隨著采集分離機的緩緩轉動,他滿腔的激情、摯愛和熱血化為一袋306毫升寶貴的“生命種子”,飛向千里之外,讓一朵即將枯萎的花朵重新綻放美麗的笑容。
記者 任海怡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