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融資工作。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和2024年分別印發《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和《統籌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水平實施方案》,強化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功能,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治理難、準確程度低、應用成本高等問題,構建國家、省、市、縣一體運轉的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作為向金融機構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務的“唯一出口”。安徽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探索推進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新路徑,在全口徑關鍵融資信用信息穿透式歸集治理、信用信息歸集加工聯合實驗室試點建設、爭取主要金融機構總部資源加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真正實現了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經營主體之間的共建、共享、共用,按公益性原則最大程度發揮信用賦能企業綜合融資服務的作用。
以數增信,從“企業跑腿”到“數據跑路”,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難題
金融機構對企業特別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整體信用狀況、資產運營等情況不了解,也無法獲取企業的關鍵數據,這是造成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主要原因。為打破企業融資困局,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一體化部署安排,升級原省級和16市“信易貸”平臺功能,高標準建成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利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地位,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高質量完成市場監管、稅務、社保、公積金、水電氣等13類121項信用融資關鍵數據歸集治理,按公益性原則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覆蓋各類經營主體的普惠融資服務,功能完備程度和融資服務水平進入國內先進行列。
在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的數字化賦能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通過信用信息歸集加工聯合實驗室,以隱私計算技術,運用AI大模型精準解析企業融資瓶頸,主動為經營主體定制專屬金融方案。平臺同步整合市場監管、稅務等多元金融服務渠道,企業在線即可一鍵提交綜合融資需求,徹底告別多機構奔波。針對差異化融資難題,平臺創新開通“聯合會診”機制——當六安市丁集鎮婚紗商戶解女士因訂單暴漲30%卻無抵押物陷入原料采購困境時,工商銀行六安開發區支行依托平臺政務數據共享,實時捕捉企業緊急需求,創新推出“皖美e貸”專屬產品,通過無縫對接信用信息歸集加工聯合實驗室中稅務、市場監管等政務信息庫實現智能風控,僅用3分鐘便完成15萬元純信用貸款審批放款全流程。“從申請到資金到賬一氣呵成,點幾下手機就解了生產燃眉之急!”解女士感慨道。目前,平臺已構建“線上智能診斷+線下專班響應”的閉環服務體系:當小微主體在線反饋融資梗阻時,政府將聯動金融機構納入“千企萬戶”走訪清單,工行客戶經理攜定制方案上門破局,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毛細血管。
倉庫積壓、現金流幾近斷裂、銀行貸款到期——今年初,安徽順鑫盛源生物食品有限公司迎來了自成立以來“最凜冽的寒流”。出口政策突變、外貿壁壘加高,多重壓力疊加,讓這家已在生物食品科技領域深耕十一年的滁州創新企業,站上了生存的懸崖邊。轉機來自一場與時間賽跑的信貸。企業通過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滁州),提交兩筆各8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申請。郵政儲蓄銀行與皖東農村商業銀行同時響應,通過平臺全維度公共信用大數據集成功能,準確評估企業真實生產經營困難,認為企業信用狀況良好,決定創新“接力貸”合作方式,聯合為企業提供1600萬元信貸資金。“這不僅是‘救命錢’,更是‘信心錢’。”企業負責人說。依靠這筆資金,公司迅速調整戰略,短短數月出口訂單回升、國內新客戶增加,生產線重新滿負荷運轉。
企業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滿意融資,正是依靠平臺金融服務“信用中樞”功能,它高效整合企業信用信息,精準捕捉融資需求,將順鑫盛源真實的經營困境與優質的信用畫像,瞬間推送至匹配的金融機構末梢。得益于平臺的精準匹配和高效信息傳遞,資金才能及時精準滴灌,企業短期償債壓力驟解,充分體現了平臺在化解銀企信息不對稱方面的突出服務效能。
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作為全省面向金融機構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唯一出口”,截至目前,已聯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及人保、國壽等近30家主要金融機構總部,建成運行全國一流的信用信息歸集加工聯合實驗室,面向291萬家中小微企業,累計發放貸款2.3萬億元,其中無抵押無擔保信用貸款1.1萬億元。
以信換貸,從“大海撈針”到“雙向奔赴”,搭建銀企融資對接“線上超市”
“過去企業融資像‘大海撈針’,銀行找優質客戶難,企業找合適資金也難,雙方都‘跑斷腿’。”徽商銀行負責人開門見山地指出了傳統融資痛點,“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他介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就像一個強大的“金融信息樞紐”,不僅成功打破了銀企信息壁壘,也大幅提升融資對接效率。在這個開放生態里,徽商銀行在省、市融資信用服務平臺上線了260多款契合本地需求的信貸產品,實現了從“企業找資金”到“資金找企業”的轉變。
有明確信貸融資需求和意向銀行,可在平臺直接選擇合適的信貸產品,平臺直接將融資需求和信用信息“點對點”推送銀行機構,銀行機構業務系統根據企業信用狀況直接授信,實現全流程放款,無需線下提交材料和上門調查,進一步簡化融資放貸流程,大幅縮短貸款審批與發放周期。有明確融資需求但暫無意向銀行,可在平臺直接發布融資需求,平臺通過AI推薦功能,將融資需求和信用信息推送給合適的銀行機構,同時開啟搶單模式,銀行機構給出授信額度和利率后,由經營主體選擇在哪家銀行機構進行融資,實現融資供求雙方高效匹配、雙向選擇。
在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的科技賦能下,運用AI大模型深度解析科創企業成長軌跡,精準定制全周期金融方案。平臺同步打通知識產權質押、風險投資等多元融資通道,科創企業在線即可發起綜合金融需求申請,告別傳統融資的碎片化對接。針對硬科技企業的特殊瓶頸,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創新啟動“專項會診”機制,依托平臺政務數據與產業圖譜共享,精準識別企業創新價值,創新推出“專精特新貸”產品,通過無縫對接科技主管部門認證的企業技術評級體系,首創“技術估值上浮”授信模型,實現單戶1000萬元信用貸款高效批復。
合肥高爾生命健康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深植農業、生物、醫藥科技,是集研究、試驗、檢測、咨詢于一體的創新型研發企業。在開展動態軸向壓縮制備色譜技術在精細化學領域標準物質純化中的應用研究,試驗需要高精度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設備,急需大量資金用以經營周轉。通過“專精特新貸”產品,工商銀行合肥科技支行5天完成500萬投放,并提供科技創新再貸款和優惠利率。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約1.5個百分點,較普通商業貸款降幅達20%,及時緩解其現金流壓力。“從技術評估到資金注入全程數字化,工行真正讀懂了科創企業的語言!”企業技術總監感慨道。目前,平臺已構建“線上精準畫像+線下生態培育”的閉環服務網絡。當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前沿領域企業在線提交融資需求時,工行聯合政府科技部門納入“科創雨林”培育清單,客戶經理攜定制化授信方案上門賦能,讓金融活水精準澆灌科技創新“核爆點”。
馬鞍山市桓泰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自動化監測控制設備研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受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企業資金回籠不及時,加之研發投入增加,缺資金成了困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題。企業所在的慈湖高新區得知其訴求后,主動對接服務,引導其通過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馬鞍山),了解金融政策,發布融資需求。中國銀行馬鞍山市分行第一時間受理了該融資需求,經綜合評估,企業符合該行“科信貸”金融產品授信要求,隨即啟動授信審批流程,不到一周時間,給予企業的200萬元貸款順利到賬。
“要是沒有這筆200萬元的‘科信貸’,我們很難加快在線水質分析儀的研發設計工作,也無法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這筆貸款確實為企業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馬鞍山市桓泰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科信貸”切實解決了企業融資難問題,讓企業敢放開手腳進行研發創新,不斷增強發展后勁。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徽商銀行負責人用一組數據說話,“截至目前,我行通過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累計為2.5萬家企業提供授信,授信總額達3330億元,累計放款3067億元。其中,普惠小微貸款是重中之重,累計授信3.6萬筆,精準覆蓋了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關鍵領域”。
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可智能匹配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和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實現全省融資供需對接服務全覆蓋,為中小微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提供了便捷化的融資渠道。“金融超市”欄目上線了超5000個融資服務產品,可供經營主體自主選擇。
以貸擴融,從“難貸貴貸”到“快融易融”,一攬子融資政策賦能企業快速發展
安徽彭工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急需資金用于科技研發項目,通過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綜合問診后確定適合其自身情況的融資方案,在線提交了融資需求。平臺自動將其推薦給合適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詳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情況以及此次融資項目的具體細節后,為其精準推薦金融產品。僅2個工作日,企業就順利獲得授信,相比以往傳統融資方式,時間縮短了近80%,極大地提高了融資效率。隨后,銀行迅速完成放款流程,300萬元資金及時到賬,為企業的科技研發項目注入了“強心劑”。
在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金融機構通過信用信息歸集加工聯合實驗室,采用“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方式,運用AI大模型技術,精準識別不同企業融資痛點,主動對接和幫助各類經營主體制定一攬子金融適配解決方案,提供融資需求實時對接、多元融資渠道匹配、個性化融資方案設計等服務。
同時,有保險、擔保、租賃、期貨、股權投資等其他融資需求的,可直接通過平臺在線申請,無需線下赴每個機構對接申請,實現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與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線上聯動。通過平臺金融服務問題反饋渠道,反饋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個性融資困難,平臺在線組織銀行、擔保、租賃、保險等金融機構“聯合會診”,提供多渠道增信融資解決方案。必要時,發揮各級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作用,將融資困難納入轄區工作專班“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由政府部門會同金融機構上門協商解決融資問題,構建形成“線上+線下”融資信用服務體系。
安徽辛蒙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當地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負責人坦言:“目前訂單雖然穩定,但6000多畝的地租和農資投入像兩座大山,賬上資金缺口近百萬,眼看就要誤了農時!”,該企業咨詢多家銀行尋求融資支持,然而傳統貸款流程長、門檻高,由于缺乏抵押物,企業經營陷入資金困境。依托工行安徽分行與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的深度共建和信息共享,工行亳州利辛支行精準捕捉到辛蒙農業的緊迫需求,迅速制定出融資方案,創新運用“政保貸”產品“農業保險+”增信賦能優勢,將“經營快貸”風控模型與政府涉農信用信息無縫對接,實現客戶精準畫像。從發起申請到資金到賬,全程僅耗時3小時。“真沒想到,不用跑銀行、不用交材料,點幾下手機,地租款和農資款就解決了!工行這款‘政保貸’太及時、太方便了!”企業負責人對該行專業高效的服務連連稱贊。
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費金融、綠色(轉型)金融、鄉村振興金融、開放金融......全省各級行業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攜手開拓創新,深度開發利用信用大數據,著力破解不同領域經營主體不同類型的融資共性問題。目前,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安徽)運用1個省級和16個市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正在打造覆蓋“信貸、保險、擔保、股權投資、租賃、期權”等全量金融資源在內的融資創新產品和問題解決方案服務矩陣。
下一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將繼續牽頭構建跨部門融資服務協調機制,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接入平臺系統,鼓勵行業管理部門與金融機構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重點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大方向開發專屬產品,持續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記者 張毅璞)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