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院曬糧”彰顯為民情懷
安徽多地急群眾之所急,全力守護農民“糧袋子”
工作人員幫群眾收糧。
新安交通所院內可曬糧。
眼下安徽一些地方陸續啟動秋收,而在公路上“劃圈占地”曬糧,既影響交通秩序,又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好消息是,最近,安徽不少地方將機關單位的大院免費開放,讓群眾來曬糧,獲得好評一片。六安市裕安區交通運輸局新安交通所的做法,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打開大門曬糧,彰顯為民初心”
“眼下正是秋收農忙之際,確保糧食及時晾曬、顆粒歸倉。發現農民在馬路邊曬稻子很危險,我們就打開辦公場所為群眾提供晾曬場地。”9月4日晚上,網友“歲月神偷”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了一條短視頻,視頻中能看到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幫忙收糧。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條視頻“火”了。數天時間內有超15萬人次“點贊”,近萬人次轉發,視頻瀏覽量超過350萬人次,評論5400多條。
“被感動到了!”不少網友表示,“住在附近的一定幸福感滿滿。”“心里暖暖的!”“這個視頻必須點贊!”“場地里曬的是糧食,心里裝的是人民!”
一位來自江西的網友評論稱,“打開大門曬糧,彰顯為民初心。看似小事,實則是政府服務理念轉變的生動體現。此舉不僅解了農民燃眉之急,更打破了機關單位的‘圍墻’思維,將公共資源高效利用與民生需求緊密結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情懷。”
合新聞記者注意到,網友“歲月神偷”注冊IP所在地是安徽。
9月9日上午,記者聯系上了“歲月神偷”。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是六安市裕安區交通運輸局新安交通所黨支部書記徐楊。
“視頻里,對群眾開放的晾曬場地,就是我們所的大院。”徐楊坦言,沒有想到一條短視頻能引發這么多網友的關注和表揚。
要豐收更要安全
徐楊告訴記者,進入9月,當地一些農戶開始陸續收割稻子。不過,在日常工作者中,大家發現,有極少數群眾因為沒有場地,就選擇在公路上“劃圈占地”曬糧。“這樣做不但影響了交通秩序,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我們所的大院有800多平方米。”于是,該所主動邀請群眾到大院里來曬糧。
“目前已經有多位群眾來曬糧。中午的時候,工作人員還會抽空幫群眾翻曬糧食,天黑前也會幫群眾收糧。”徐楊表示,其實該所開放大院讓群眾曬糧,并非今年才開始。與此同時,該所還在大院門口設置了“院內可以曬糧”的指示牌。
六安市裕安區交通運輸局相關人士介紹,除了新安交通所外,該局還安排了獨山、蘇埠、新安3個公路站為附近村民提供曬糧場地,并為往來人員提供停車和熱水服務。
同時,裕安區交通運輸局還組織執法人員定時巡查路邊曬糧情況,及時勸導村民將糧食轉移到大院進行晾曬,“既要守住今年豐收成果,也要保持交通安全暢通。”
曬的是糧食,暖的是民心
合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開放機關大院讓群眾來曬糧,今年在安徽并非個例。
在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田間地頭滿是金黃稻浪。不過農戶們也有煩惱,曬糧場地有限,天氣又多變,稍有不慎,辛苦一年的收成可能受損。
“譚家橋鎮政府廣場寬敞平坦,陽光充足,能滿足晾曬需求。”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后,急民之所急,在不影響正常出行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鎮政府院內廣場、停車位等公共區域,為農戶開放免費晾曬場地。
“以前曬糧可頭疼了,場地難找,還得來回倒騰。”一位前來曬糧的農戶開心地說,“現在政府廣場能免費曬糧,太方便了!幾畝田的稻谷,兩三天就能曬好,省心又省力。”
而在宣城市旌德縣俞村鎮,廣場曬谷是鳧陽村延續多年的“豐收傳統”。以往,村民多在自家小院、村道邊晾曬稻谷,不僅空間有限,還容易影響交通。
如今,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主動“變身”,為村民提供集中曬谷區域,既解決了晾曬難題,又讓豐收的氛圍在全村蔓延。該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傅先平坦言,曬谷看似是件小事,卻能讓村民實實在在感受到黨組織的貼心,干群距離也更近了。
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
合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敞開大門、無“圍”而治,在安徽多地漸成風氣。不僅是“開院曬糧”,隨著公共服務職能的日益強化,類似在節假日或旅游旺季,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開門共享停車場的做法屢見不鮮。有的地方則干脆拆除院墻,以“拆墻透綠”來拓展市民散步休閑的空間。
“群眾利益無小事。”在安徽省社科院原副院長、二級研究員王傳壽看來,人民政府為人民,“開門曬糧”折射出公共服務理念的深刻變革,小舉措蘊含大民生。
王傳壽表示,政府機關大院“開門曬糧”,并非被動之舉,而是主動作為。把問題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頭,響應群眾需求,體現了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
群眾叫好、網友點贊、媒體關注,相關做法收獲好評一片。王傳壽認為,這也能得出一個啟示——為民服務沒有固定模式,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把百姓事當成自己的事,就能贏得群眾好口碑。而讓群眾把糧食曬到黨政機關院子里,把為民初心“曬”到群眾心坎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為糧食安全工作保駕護航,助力鄉村振興穩步前行。
江淮晨報-合新聞記者 方佳偉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