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第41個教師節之際,回望銅陵中學(前身為銅陵縣一中)數十載的發展歷程,有一個家族的身影始終與這所學校的命運緊密相連——江氏家族。從1959年到2025年,祖孫三代人與銅陵中學的不解之緣,再加上家族中另外兩位深耕教育的成員,共同譜寫了“一門六教師”的動人篇章。這不僅是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教育佳話,更深刻詮釋了“教育傳承”與“愛校如家”的深刻內涵,成為學校發展史上最動人的注腳。
江氏家族與銅陵中學的故事,要從第一代教育者江孝明說起。1941年出生的江孝明,是安徽懷寧人,1959年從池州師范數理專業畢業后,便懷揣著對教育的赤誠,走上了銅陵縣一中的三尺講臺。這一站,便是一輩子。作為中學高級教師,江孝明的課堂是彼時校園里的“標桿”——70年代末,他在安慶池州長江流域聯片教研活動中進行跨區域公開課教學,容納兩百余人的大禮堂座無虛席,部分教師甚至擠到了室外走廊,只為聆聽他生動深刻的現場課教學;1989年,他憑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與實績,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捧回“人民教師獎章”,這份榮譽,是對他教育生涯的最高肯定。
對江孝明而言,銅陵縣一中早已不是單純的工作場所,而是“家”的所在。成家后,他直接把家安在校園里,三個孩子在朗朗書聲中長大,在教室與操場間奔跑,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了他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值得一提的是,江孝明的妻子張鳳蘭,同樣是教育事業的忠實守護者,她在銅陵擔任小學數學教師,數十年如一日扎根小學課堂,用耐心與溫柔呵護著孩子們的童年,為無數銅陵學子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家族對教育的熱愛。這份“愛校如家”“愛教如命”的情感,悄悄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投身教育”的種子。除了教學,江孝明還兼任銅陵市教育學會理事,是縣書畫家協會、戲劇家協會會員,曾擔任銅陵市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用文化素養滋養著校園,也為學校的人文底蘊添磚加瓦。
當江孝明的青絲漸漸染白時,江氏家族的第二代教育者接過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在銅陵中學的講臺上書寫奉獻。大女兒江虹、大女婿宋曉東,同為中學高級教師,2000年因銅陵縣教育區劃調整,從銅陵縣二中來到銅陵縣一中,從此便扎根于此。江虹深耕高中英語教學一線,用耐心與專業點亮無數學生的語言之路,曾獲評“銅陵市先進個人”,明年即將退休的她,把近25年的時光都獻給了這所學校;大女婿宋曉東則堅守高中化學講臺,用嚴謹與熱情帶領學生探索科學奧秘,今年剛剛卸下教鞭。他的課堂,早已成為學生口中“最難忘的化學課”。
小女兒江一新的教育生涯,同樣從銅陵縣一中起步。1988年,她從大學畢業后,循著父親的腳步分配到銅陵縣一中,任教初高中政治與歷史。在這片沃土上,她迅速成長為教學骨干——1994年斬獲銅陵市中學政治優質課一等獎,1995年再獲安徽省中學政治優質課一等獎,用實力證明了江氏教育基因的力量。1996年,江一新調任銅陵市二中,后任銅陵市教體局教科所所長,即便離開母校,她仍在教育領域發光發熱,延續著家族的教育使命。
三代人的羈絆,不止于“教”,更在于“學”與“傳”。江氏家族的第三代,既有從母校走出的優秀學子,也有接過教育薪火的新生力量。大孫女宋寧遠,是銅陵中學的“鐵桿校友”:初中到高中的6年時光,她在銅陵縣一中的校園里汲取知識、茁壯成長,深受家族教育氛圍的熏陶。最終,她以高分考入211高校,成為學校“教出優秀學子”的生動例證。而江氏家族的另一位第三代成員——二孫女羅文萱,如今在上海擔任物理教師,她雖未在銅陵中學就讀,卻自幼耳濡目染家族的教育情懷,長大后毅然投身教育事業,在上海的課堂上,用科學思維點亮學生的探索之路,讓江氏家族的教育薪火跨越地域,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燃燒。這讓江氏家族與教育事業的故事,從“教育者的堅守”延伸到“受教育者的成長”,再到“新一代教育者的接力”,形成了完美的教育閉環。
從江孝明1959年踏入銅陵中學校園,到江虹、宋曉東即將完成教學生涯,從江孝明妻子深耕銅陵小學數學課堂,到江氏第三代在上海續寫教育篇章,銅陵中學見證了江氏家族三代人的成長與奉獻,江氏家族也陪伴著銅陵中學從“銅陵縣一中”到“銅陵中學”的蝶變。在這所學校的發展史上,江家人的故事不是孤例,卻是最鮮活的“教育傳承”樣本——他們把家安在校園,把心交給學生,把一輩子的時光獻給教育,用“一代接一代”的堅守,詮釋了“為教育做貢獻”的初心,也讓“愛校如家”“愛家如教”的情懷,在歲月中愈發醇厚。
一門六教師,江氏家族這份跨越半個多世紀、跨越地域的教育情懷,將繼續在中華大地上傳承,激勵更多人投身教育、守護初心,書寫更多“桃李滿天下”的新篇章。
通訊員 徐小波 本網記者 程榕娟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