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鎮衛生院搶救及時,我恐怕就沒了。”8月26日,在太和縣人民醫院腦血管介入科病房,74歲的隨蘭榮心有余悸地說,前一天,她突發急性腦梗,鎮衛生院迅速為其完成溶栓手術,為后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近年來,太和縣強化統籌布局,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破解城鄉急救資源不均難題,建立起以縣級醫院為樞紐、鄉鎮衛生院為節點、村衛生室為網底的分工協作、聯動響應的分級急診急救網絡,打通農村急救“最后一公里”。
打造急救“一張網”
“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及各種意外事故嚴重威脅群眾生命安全,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殘率高,而且死亡人數呈逐年遞增之勢。”太和縣衛健委副主任李保財說。
更讓李保財擔憂的是,城鄉急救資源分布不均衡,可能會制約農村居民及時獲得有效救治。
“相比較城里,農村醫療設施與人員短缺、農村居民急救知識匱乏。”太和縣高廟鎮衛生院院長王倩說,“此前,我們只能開展心肺復蘇、傷口清創、洗胃、吸氧等簡單治療,如果遇到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等急救患者,往往束手無策。”
太和縣城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讓偏遠地區急救患者的“求醫之路”更加艱難。“縣城位于縣域最南端,救護車從最北邊的鄉鎮趕到縣城醫院,最快也要1個多小時,如果遇到逢集或者雨雪天氣,耗費時間更長。”李保財說。
如何讓急癥患者就近獲得及時有效治療?“2018年底,我們對全縣鄉鎮衛生院急診急救服務能力進行調研,并向縣衛健委提出加強鄉鎮衛生院急救能力建設的建議。”太和縣人民醫院醫共體辦公室副主任吳磊說。
2019年,太和縣衛健委出臺《太和縣鄉鎮衛生院急救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案》。2022年,太和縣上線區域一體化智慧急救系統,經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建成了依托醫共體的縣鄉村三級急診急救網絡,一級以村衛生室為載體設立“急救小屋”、二級以鄉鎮衛生院為節點組建“急救單元”、三級由縣級醫院牽頭打造專業“急救中心”。
以鄉鎮衛生院為例,醫護人員要熟練掌握“六項技術”(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除顫、創傷急救、洗胃、溶栓)標準操作和“七種急癥”(心、腦、傷、喘、毒、孕、兒)處置流程。
“‘七種急癥’和‘六項技術’基本上覆蓋了常見的急性疾病,為急救患者贏得了寶貴時間。”李保財說,通過打造縣域急危重癥救治網絡,目前基本實現城鄉“15分鐘急救圈”,讓“呼救即搶救”成為可能。
“遠水”也能解“急病”
急診急救網絡的效果如何?隨蘭榮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最有說服力的答案。這條高效暢通的“生命通道”,將她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8月25日17時50分,隨蘭榮突發急性腦梗,被送往阮橋鎮衛生院。“通過區域一體化遠程視頻會診系統了解到患者的情況,經過評估,決定在鄉鎮對患者開展靜脈溶栓。”太和縣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于創偉說,靜脈溶栓是他們通過遠程視頻指導,由鎮衛生院的醫生具體實施。
從發病到開展靜脈溶栓,中間僅間隔35分鐘。“如果送到縣級醫院再進行溶栓,時間至少要翻倍,而且效果難說。”于創偉說。
8月26日,記者在病房見到隨蘭榮時,她已經恢復意識,肢體也能自由活動。“現在感覺一點事都沒有了,聽醫生說過兩天就能出院。”隨蘭榮笑著說。
隨蘭榮獲得及時治療,除了遠程會診,也與鄉鎮衛生院急救裝備的升級有關。走進高廟鎮衛生院急診科,呼吸機、除顫儀、洗胃機等搶救設備一應俱全,“我們還添置了監護儀、可視喉鏡、CT等設備,可以開展‘六項技術’,應對‘七種急癥’。”王倩說,過去“不敢想的事”,現在變成現實。
更大的改變,來自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醫療能力的提升。“過去,別說開展危重癥患者初期救治,就是確診一些急性疾病也很難做到。”高廟鎮衛生院醫生路鑫告訴記者。
作為高廟鎮衛生院所在的急診急救網絡牽頭單位,太和縣人民醫院積極推動現代遠程醫療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搭建了上聯64家三級醫院,下聯12家鄉鎮分院、118所村衛生室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中心,并上線遠程動態心電圖診療系統,遠程共享基層衛生院采集的患者數據,由牽頭醫院心電診斷中心醫師在線分析。
“在牽頭醫院的規范化培訓和醫生指導下,加上遠程診療系統的賦能,我已經能夠精準判別病情,并及時為患者實施救治。”路鑫說,今年2月,他和同事成功為一名67歲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了靜脈溶栓,挽救了患者生命。
太和縣人民醫院院長趙曙光表示,急診急救大平臺建設以來,該院牽頭的醫共體急診急救能力得到整體提升,農村急救反應時間縮短47.2%,急診搶救成功率提升至98.6%。
“家門口”的“急救站”
面對急救“黃金4分鐘”“白金10分鐘”,村衛生室的“急救小屋”顯得尤為重要。
在太和縣蔡廟鎮張板橋村衛生室,前后就醫的群眾絡繹不絕。“我們的‘中醫’小有名氣,很多人慕名而來。”衛生室執業助理醫師張書峰說,為此,他們建立了“急救小屋”,以備不時之需。
“急救小屋”面積不大,但急救設備不少,AED自動除顫儀、心電圖機、氧氣瓶、急救包等設備一字排開,其中最智能的是健康一體機。
“今年以來,縣人民醫院搭建起‘心電村村通’系統,通過村衛生室的健康一體機,村民的心電圖檢查后可直接上傳至總院心電中心,10分鐘內就能收到診斷結果。”張書峰說,這不僅縮短了村民的等待時間,更提高了就診效率,村民不用再往縣級醫院或鄉鎮衛生院跑了。
在急危重癥患者救治場景中,“心電村村通”的優勢更顯突出。當村醫借助健康一體機初步判斷患者可能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時,醫共體牽頭醫院便立即與村醫聯動,同步提供專業救治指導,協助村醫囑咐患者快速口服“心梗一包藥”等急救干預,全力搶抓急危重癥救治的“黃金時間窗”。
“如果村民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可以通過120急診綠色通道送往上級醫院,縮短等待時間,確保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張書峰說。
今年7月底,太和縣啟用獨立的120緊急醫療救援指揮調度系統,實現對患者定位及導航,實時監控出診救護車輛動態,同時在縣域內均衡設置10個鄉鎮衛生院“急救分站”,進一步縮短急診半徑,打通農村急救“最后一公里”。
“‘急救分站’急救車輛接受120指揮調度平臺統一調配,車上配有專業搶救設備,人員通過規范培訓后,確保患者‘上車即入院’,第一時間得到救治。”太和縣蔡廟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張自向說。
在太和縣雙浮鎮衛生院“急救分站”,新建的急診室規范整潔,新安裝的CT機也已啟用。“投入使用僅3個月,救治患者100例,其中不少是急危重癥患者。”雙浮鎮衛生院副院長郭彬彬說,以前遇到急癥病人,只能緊急轉送。現在,他們在總院指導下能第一時間進行精準診斷,立即搶救,節省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為生命護航。
太和縣衛健委負責人表示,今后將持續深化“1367”急救模式,以筑牢基層急救網絡為核心抓手,進一步提升鄉鎮衛生院應急救治能力與響應效率;同時加快“急救小屋”建設與全域覆蓋,大力推進急救知識全民普及培訓,推動更多群眾從急救“旁觀者”轉變為“現場急救員”,最終實現公眾自救互救能力與專業急救體系的無縫銜接,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記者 安耀武 李鵬)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