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不小心摔倒了,動彈不了,快救救我......”9月12日5時30分,戶外陰雨連綿,阜陽市潁州區三塔集鎮居民趙軍(化名)顫抖的聲音劃破清晨的寧靜。
電話那頭,市緊急救援中心120調度員迅速鎖定位置——距離事發地點最近的是2公里之外的三塔集鎮急救站點。
該站點的急救小組醫生王國峰和護士、駕駛員聞令而動,救護車鳴笛疾馳。
5時35分,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初步診斷趙軍左下肢外傷,隨即將對方平臥位移至救護車上,并做心電圖輔助檢查。16分鐘后,救護車趕到市第六人民醫院,王國峰將患者順利送醫治療。因救治及時,趙軍并無大礙。
“來回30多公里,以前急救車從城區開過來,往返一次最少得40分鐘?!壁w軍對現在的急救速度很滿意。
顯著提升的急救速度,折射出阜陽市加強農村院前急救網絡建設的成效。
“農村急救曾是塊‘硬骨頭’?!笔芯o急救援中心副主任侯桂玲說,過去,全市農村急救站點建設不足,遇到突發情況常出現“人等車”“車等人”現象,導致“遠水難救近火”的窘境。
近年來,市緊急救援中心持續加強農村院前急救網絡建設,按照“8~10公里服務半徑”“15~20分鐘響應時間”的標準,在阜城三區依托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建成11個農村急救站點,5縣(市)依托醫共體建成35個農村急救站點。
臨近傍晚,潁州區西湖鎮急救站的救護車駛入站點,醫護人員剛結束一場救援,車身上“阜陽急救”四個大字顯得格外醒目。
“每個站點配備3名醫生、3名護士、3名駕駛員,3人一組,實行24小時輪班制。接到指令后,必須3分鐘內出車?!敝蛋噌t生鄭鵬介紹,站點內標配1輛急救車,車內除顫儀、心肺復蘇機、心電圖機等設備一應俱全,急救箱里的藥品按“搶救類”“常規類”分類擺放,標簽清晰。
“沒想到,農村急救站的醫護人員這么專業?!睗}東區棗莊鎮居民小李說,10多天前,她的婆婆在田間勞作后暈倒在地,急救站醫護人員趕到后,為老人做心電圖、建立靜脈通道,全程操作規范?!搬t院診斷為‘腦梗’,幸虧前期處理得當,老人恢復得很好?!?/p>
“農村群眾不僅要‘看得上病’,更要‘看得好病’。”侯桂玲說,為了讓農村急救服務與城區“同質同標”,市緊急救援中心定期組織院前急救人員技能培訓,并隨機抽查急救站的藥品儲備、設備維護、出車速度等情況,確保偏遠農村的群眾也能享受到快捷、高效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目前,阜陽市建成的46個農村急救站點基本覆蓋所有偏遠農村,急救成功率大幅提升。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12日8時,阜城三區院前急救平均反應時間為10.01分鐘,較去年(2024年10.51分鐘)減少30秒;縣域內基本形成“15公里急救圈”。
為了推進急救站建設,阜陽市多地衛生健康部門強化急救能力,打造高效急救網絡。阜南縣衛生健康委獨立設置120急救指揮中心,覆蓋全縣的急救指揮信息化調度系統上線運行,通過智慧急救系統實時監控車輛位置、急救設備狀態,實現“就近派車、精準施救”;太和縣創新急診急救管理模式,搭建縣級總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貫通融合的急診急救大平臺,指導鄉鎮衛生院掌握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等“六項技術”,規范處置心、腦等“七類疾病”;臨泉縣宋集中心衛生院依托市人民醫院“5G+智慧急救”平臺,建立院車數據交互系統,實行“上車即入院”......
從“遠水難救近火”到“就近快速施救”,阜陽農村院前急救網絡的完善,正讓越來越多的鄉村群眾感受到“急救就在家門口”的安心。(全媒體記者 梅飛 儲思路)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