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華龍洞遺址野外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這將為東亞人類演化研究再添關鍵“拼圖”。此次考古發掘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計劃從9月持續至11月底,發掘面積為85平方米。
華龍洞遺址位于東至縣,是迄今東亞地區發現的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遺址之一。本次發掘重點針對遺址1號化石點西側的地層堆積展開,將全面采集化石標本、石器及空間位置信息。
據了解,考古工作隊目前已在遺址東側化石清洗區域開展清洗、篩選、記錄等工作,大型膠結物和出土化石則轉運至華龍洞遺址陳列館進行進一步清理和研究。為提升化石修復保護能力,考古工作隊在陳列館內新建了化石修復室,配備高精度顯微鏡、專業氣動筆等專用設備,可對微小化石碎片進行精細化修復與加固,為本次出土的珍貴化石標本提供及時、專業的保護處理。
發掘工作啟動不到一周,已發現一些以往未見的小哺乳動物化石,并從膠結物中修復出數個較完整的斑鹿頭骨、大豪豬頭骨及野豬下頜骨。
華龍洞遺址自2006年首次發掘以來,已發現20個個體的古人類群體、1.9萬余件動物化石和400余件古人類制作并有使用痕跡的石制品。去年底召開的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確認,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其生存年代為33.1萬年至27.5萬年前。
東至縣文旅部門表示,將全力配合野外考古發掘工作,做好后勤保障,確保考古工作科學、規范、安全進行。(記者 倪謳)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