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新華社合肥11月16日電題:新華社經濟隨筆:“給場景”,給出成果轉化新效能
新華社記者張紫赟、吳慧珺
在合肥軌道交通4號線桃花潭站,一套全空間智能感知巡檢系統正在運行,靈敏捕捉細微振動,全天候自動監測地鐵保護區安全。其運用的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從“實驗室里轉圈圈”到落地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路徑的打通,秘訣就在于——“給場景”。
3年前,研究團隊手握這一先進技術,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應用場景。得知這一情況,合肥市場景工作專班主動對接,幫助挖掘出軌道交通巡檢的應用場景,既推動了技術產業化,也有效破解傳統人力巡檢“成本高、效率低”的痛點。
作為連接技術和產業、打通研發和市場的橋梁,應用場景是試驗場,也是訓練場。有了首試首用的場景,才有規模化商業化應用的可能;有了真實場景的訓練,才能迭代優化升級技術,才有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記者曾經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好不容易攻克的新技術、研發的新產品,因難以找到應用場景相匹配,無法形成規模市場甚至難以存活。因此,場景工作,重在供需對接,既要給技術找場景,也要為場景找產品。
不少地方的探索值得關注。比如,有的城市探索“能力清單”“機會清單”雙向對接機制,“能力清單”匯聚創新技術和產品,“機會清單”釋放產業發展、城市治理等領域的場景需求與資源,通過常態化、機制化的路演、峰會等活動,促進技術對接應用、供給匹配需求,有效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給場景”,重在理念革新和機制創新。一些城市打破公共資源的封閉壁壘,打造“全域場景應用創新之城”,市行政大樓也開放為“智慧辦公”“無人快遞”的示范點,引領推動民生、政務、交通等公共資源開放,為空中成像、超級充電站等技術提供應用場景。
2025年7月2日,一架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在合肥駱崗公園演示飛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給場景”,既要開放各類場景資源,也要著力培育打造更多新場景。仍以合肥為例,由老機場改造而成的合肥駱崗公園,不僅建設有開闊空間、超長跑道等,還探索空中交通的多項政策創新,預演未來交通場景,吸引一批外賣無人機、eVTOL、智能網聯等新技術新產品相繼而來。
“給場景”,不是一次性服務,而是系統性對接,形成從技術突破到產業應用的完整閉環。對于前沿技術,為其尋找適合的場景,提供真實驗證環境,加速技術熟化,形成首試首用案例后加大推廣力度;對于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則以場景供需對接為抓手,實現從單點突破到全鏈升級。
“給錢給地,不如給場景”,來自企業的評價更有說服力。事實上,場景工作更加需要營造創新生態,關鍵是政府服務創新升級,通過更市場化、更精準、更專業的方式,以更廣泛、更高效、更優質的場景供給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效能。
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一些全球頭部企業的在華發展戰略,正從“在中國為中國”轉向“在中國為全球”,這背后就是依托中國豐富多元的場景,研發和率先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再拓展至全球市場。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大應用場景建設和開放力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近日對外發布,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場景培育開放進行系統部署。
方向明晰,未來可期。以場景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相信隨著場景培育和開放的深入推進,將會有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在真實場景中試驗、驗證、孵化、迭代、成長,推動應用場景變產業盛景,為經濟增長注入更多強勁動能。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