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周素英(右)在實驗室開展小麥育種研究。(資料圖片)
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年輕的育種人。本報通訊員 李蓮萍 攝
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育種基地。本報通訊員 王旭光 攝
面粉熟化、高湯入味、油炸脫水......11月7日,位于濉溪經開區的順發食品有限公司智能化新產線上,一塊塊新鮮出爐的面餅經過加工、包裝后,隨即裝箱待運。
“我們產的方便面可泡、煮,還可以干吃,對面粉的筋度要求很高。”順發公司生產部經理任玲說,公司的生產原料主要來自江蘇產的強筋小麥。近年來,順發公司的部分生產原料雖在濉溪實現了本地化供給,但是強筋小麥供應仍依賴外地。
作為“國家級制種大縣”,濉溪縣如何破題優質小麥?記者近日前往該縣多家科研機構、企業進行采訪。
一次突破
填補育種空白
“過去是從加拿大、美國引進強筋小麥作為面粉原料。后來我們逐步改用蘇南種植的紅麥,實現了強筋小麥的國產化替代。”在順發公司車間,任玲告訴記者,濉溪當地小麥筋度不夠,做不出面包粉。
近年來,國產強筋小麥品牌不斷涌現,帶動了國內面食加工企業的轉型升級,對于強筋小麥的需求越來越高。面對市場變化,濉溪能種出適銷對路的強筋小麥嗎?
作為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的推廣研究員,周素英對于強筋小麥的經濟價值印象深刻:“國內研究強筋小麥走在前列的是河南新鄉農科院,他們研制的新麥58基本達到進口強筋小麥的品質,這一麥種以1600多萬元實現轉讓。”
科研成果轉化成真金白銀,引起了周素英的深思。而她的思考來自育種上的一次突破。
江蘇、安徽、河南、陜西同屬黃淮南片,每年都有二三十個品種的生產試驗,濉溪也承擔其中一項國家試驗項目,但是該項目卻不是安徽的品種。“河南品種占黃淮南片的九成,我們難道培育不出自己的強筋小麥?”“不甘心”的周素英暗下決心。
育種不易,一般需要10年左右。從2000年前后,周素英騎車沿著泥濘的道路,從家到試驗站奔波50里地,開始研究工作。多年后,她培育的試驗品種終于取得突破。
2012年,周素英培育的濉1216麥種參加品種試驗,“當時縣里能育種的不多見,省里破例將我的麥種推薦到國家審定。”2018年通過國家審定后,濉1216在黃淮南片推廣,不僅產量高,而且抗赤霉病能力強。隨后,周素英又培育出濉1309、濉1615等抗倒伏優質品種。
“濉溪全縣205萬畝小麥,濉1309已經種植了50萬畝,約占四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周素英還有一個濉1808是2023年審定的新品種,它就是強筋小麥品種。
、多次實踐,周素英的付出證明了濉溪縣種植強筋小麥的可能性。不過,目前的濉1808還只能作為配粉,它的筋度不足。
“今后,我們的農技人員要進行技術集成,加強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希望通過‘一村一品’的方式,一個技術員就能直接作指導。”周素英向縣里建議,在一村一莊連片種植,適度增加強筋小麥播種面積。
人才抱團
共育適銷品種
“我這個人閑不住!”11月6日上午,安徽柳豐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超坐在會議室里,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20世紀90年代,一人一摩托,劉超做起了種子經紀人。
一次,劉超跑到河南種子市場,看到收來的種子經過加工包裝就能賣錢,“這事管干!”于是,他在濉溪弄了個倉庫,收起了麥種。交友廣泛的劉超大手一揮,和幾個合伙人干起了糧食生意。
1998年籌備面粉廠,1999年拿到了生產許可證,劉超又辦了一家種子公司,買賣一時紅火起來。誰曾想,2000年初,由于不懂相關法律規定,種子銷售出了問題,賠得血本無歸。從那時開始,他對“一粒種子”有了敬畏心。此后,他成立柳豐種業、請來科研團隊,通過買斷種子的方式,走上育種之路。
從“二手販子”到科研育種,劉超的經歷是濉溪縣種業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地很多企業都是從門市部起步,然后買斷種子,一步步打開市場。
“企業育種,市場針對性更強,但有時也存在種子‘水土不服’情況。我們與科研院所合作,想育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小麥。”劉超告訴記者,目前全縣有種業企業22家,從事自主研發育種的單位12家,育成農作物新品種56個,去年向全國輸出良種5.8億斤。不過,企業育種多而不強,沒有自己的大單品。
所謂“大單品”,是指銷售量達2000萬斤以上的小麥品種。“目前,河北、河南的種子依然是主力品種,特點是優質麥、強筋麥居多。而我們的大部分產品是低價競爭,市場競爭力相對不強。”劉超坦言,扶優小麥,關鍵要實現人才抱團。
以強筋小麥為例,雖然在科研方面有突破,但在推廣應用方面,由于產量低,群眾種植意愿不高。
難題如何解決?劉超建議,打造“試驗站+企業”聯合模式,把企業的科研團隊和試驗站資源整合起來專職搞科研,企業負責科技成果在地轉化,共同育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明年5月,我們將舉辦一次小麥產業論壇會,屆時將邀請全國的科研院所、大企業(面粉企業)、種植大戶參會。濉溪自育的品種和外地品種一起展示,了解市場行情,打通市場銷路。”身兼濉溪縣種子協會會長的劉超,如今又多了一個綽號“劉大膽”,他希望自己的“大膽”,能夠讓科研、企業真正實現強強合作。
搭建平臺
集聚科研力量
這幾年,周素英的身邊多了許多年輕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院校,在試驗站的一方天地里開始自己的歷練之路。
2023年,在濉溪縣農業農村局二級機構工作的王亞平,調入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成為扎根站里的第一位年輕人。
“我2015年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專業。當時站里缺年輕人,我從局機關調來后,從事育種相關方面的研究。”梳著馬尾辮、有些靦腆的王亞平告訴記者,雖然站里跟機關工作不一樣,要經常下田,但是能發揮自己專長,能夠在基層一展身手。
也就是從2023年起,濉溪縣一口氣招了15位農業院校畢業生,而且大多是研究生學歷。年紀輕、學歷高,這批年輕人的到來為濉溪未來的農業科研力量注入了新鮮血液。
人才引來了,如何用好人才,就要解決“留”和“育”的問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周素英等一批老專家即將退休,“一老一小”之間缺乏中生代接續,年輕人誰來帶、怎么帶?
“我們想把這批年輕人編入到縣里各個農業專家團隊中,爭取用5年時間,把他們培養成育種方面的中流砥柱。”濉溪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劉梧林告訴記者,“十五五”期間,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成立種業創新聯盟,將高校、科研組織和企業聯合起來,統一搞科研。
“縣里的種業頭部企業都有科研團隊,但是比較分散,成立聯盟就是要抱團發展,通過共享實驗室、實驗設備,以五鋪農場5000畝核心育種田作為試驗田,培育優質農作物。”劉梧林說。
眼下,在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的200畝試驗田里,周素英奔忙在田間地頭,細心觀察剛剛種下的麥苗。
“今年出現遲播的情況,我們在品種選擇上要作調整,在半冬性和弱春性之間找到合適的麥種,實現晚播早收,搶回失去的時間。”在周素英的身后,播下去的種子開始深入土地,為來年的豐收積蓄能量。
■ 本報記者 錢定果 吳永生
責任編輯:祁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