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城市荒蕪角落蝶變成“口袋公園”,橋下廢棄空間“變身”為便民停車位,老舊碼頭改造成了濱江書屋,承載記憶的工業遺存轉型為文化創意園區......
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城市建設的品質如何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的不斷推進、“城市更新”的深入開展,我省各地城市面貌不斷煥新,城市肌理正在重塑。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面對新階段、新形勢,如何結合實際、用好政策、創新機制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讓城市更好托舉群眾的美好生活,是必須答好的一道時代課題。
高標準更新,繪就美麗宜居底色
推開窗,昔日斑駁的樓體粉刷一新,像換了件“新衣”;曾經擁堵雜亂的背街小巷,如今道路平整暢通、車輛停放有序、花箱生機盎然,成了鄰里閑談的“戶外客廳”。在阜陽,老舊小區正上演一場場“逆生長”的蝶變,越來越多的“高齡”小區重新煥發活力。
自2015年按下老舊小區改造“啟動鍵”以來,阜陽累計改造209個小區,總計378萬平方米。“今年,全市計劃再改造16個老舊小區22萬平方米,受益居民2420戶。”阜陽市城鄉建設局安全質量和勘察設計管理科工作人員滿云峰介紹。
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系統性改造更新,彌補功能短板,修補城市肌理,是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最直接的行動。
在銅陵,曾經小碼頭林立、臟亂差的濱江岸線,如今已經蝶變為濱江生態公園,并斬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傍晚時分,銅陵濱江生態公園內,三五成群的年輕人騎著單車在公園中逐風而行,悠閑漫步的老者、奔跑嬉戲的孩童與江邊落日美景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昔日因粗放增長而遺留下的“城市傷疤”,正在通過老舊小區改造、街頭綠地建設、荒廢角落盤活、公共設施提升等措施,以嶄新的面貌、完善的功能重新回歸。伴隨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增長和提升,更新改造如何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道現實課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以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城市品質功能活力大提升,無論是城市國土空間優化還是高標準更新改造,都需要回應群眾期盼。”銅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劉洋說。
劉洋建議,堅持“體檢”先行,將國土空間規劃“體檢”作為城市有機更新的前置程序和科學依據,通過摸清家底、問計于民,形成“體檢”病灶圖和更新項目庫;堅持規劃引領,打破“零敲碎打”的更新模式,由“小區改造”轉變為“片區再生”,打造“完整社區”;堅持城鄉統籌,捕捉鄉村振興、生態旅游結合點,實現與文旅等產業高效聯動。
“當前,銅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在推進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專題活動,同步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將以土地規劃政策融合助力城市品質活力提升、服務居民自主更新。”劉洋表示,下一步會將征集到的市民建議充分體現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
高水平運營,激活城市內生動能
改造老廠房,保留紅磚墻,植入美術館、商業區......幾年前還是一片廢棄的柴油機廠,如今已成為城市文創地標。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合柴1972”人氣火熱,日均客流量約4萬人。與火熱人氣對應的是,截至目前,“合柴1972”入駐的企業達226家,年產值約3.5億元,吸納就業人數約3000人。
通過“保留工業肌理、注入文化內涵”,建設于1972年的安慶白鰭豚水泥廠如今“搖身一變”成為集賢時空文創園。園區深度植入多元業態,以非遺、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為核心,在打造豬圈咖啡、老兵時空餐廳、宜城供銷等26個特色空間的同時,融入“山水宜城 有戲安慶”“白天看景 晚上看戲”的安慶文旅IP,通過故事情節設計、內容分享傳播,吸引各地游客前來打卡。
“上個月國慶中秋假期,我們共計接待游客超12萬人次,營業收入超110萬元。”安慶集賢時空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燕表示。
激發城市存量資源潛力,通過改造利用老舊廠房、低效樓宇、閑置商業設施等,讓其成為城市發展魅力板塊、經濟增長的全新引擎,如今正成為各地不約而同的選擇。
“在城市發展邁入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如何結合城市片區更新,推動產城融合、壯大發展動能,更加需要科學統籌規劃。”在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分院院長許曉飛看來,當前各地均在加強探索,也涌現出了很多典型案例,但整體性系統性謀劃仍有待加強,主要反映在片區更新意識不強、功能業態定位不清、要素整合力度不足、市場化思維不夠、投融資模式不優等方面。
城市發展的關鍵在創新、基礎在產業,高品質的運營關乎城市的持久生命力。許曉飛建議,要探索建立“片區+項目”的推進機制,創新存量資產盤活、功能業態升級、產城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創新生態、產業業態、城市形態精準匹配、相互賦能。強化模式創新,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突出運營前置,聯動項目策劃、市場運作、要素融合、政策保障等,探索更新“造血”新模式。創新財政金融政策工具,吸引和規范社會資金參與城市更新,建立可持續的城市建設運營投融資體系。
高效能治理,提升群眾幸福成色
如果說小區改造,“改好”是上半篇文章,那么如何“管好”則是維系新家園、實現長久宜居的下半篇文章。
“有問題隨手一拍,點擊上傳,社區工作人員馬上‘接單’處理,真的太方便了。”提起“州到云”小程序,阜陽市潁州區京九路街道七里鋪社區的居民方欣欣連連稱贊。這個集社區資訊、鄰里互動、“隨手拍”等功能于一體的線上平臺,讓社區管理既有速度、更有溫度。
近年來,潁州區京九路街道持續優化“州到云”數字化基層治理系統平臺應用,通過“云上搭網格、移動管數據、物業補信息、系統聯資源”,構建起“社區+網格長+網格員+物業+居民”多方聯動、數據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基層治理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也是群眾感知城市溫度的“神經末梢”。在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提升的基礎上,立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黨建引領、機制創新、民生服務等多維度協同發力,提升基層治理成效,能夠有效提升群眾幸福成色。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借助大數據、AI等技術手段,豐富應用場景、解決治理難題、提升服務水平,正在成為新趨勢和各地的新選擇。
在合肥,“城市大腦”猶如中樞指揮系統,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可以對城市進行精確“感知思考”,并以數據驅動決策,助力城市運行更有序、管理更高效、服務更精細。
“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重塑社會治理結構與運行機制,以數據驅動決策,讓治理更科學、服務更精準,是推動實現高效能治理的必然選擇。”銅陵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局長劉凱認為,在智慧治理領域,數據壁壘與數據孤島現象仍然存在,同時投入產出失衡難以可持續發展、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數字鴻溝”現象等問題依然制約著“智治”發展。
劉凱建議,進一步推進統一數據平臺與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統一的數據采集、存儲、交換和開放標準,推動數據高效互聯互通。鼓勵各地探索建立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制,在保障安全與隱私的前提下,對脫敏后的高價值公共數據進行市場化開發和增值利用,將其收益部分反哺“智治”建設,擺脫單純依靠財政投入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人機協同”的治理模式,搭建便捷的公眾反饋渠道,讓技術應用服務于人、造福于人。
■ 本報記者 劉洋 許根宏 李鵬 陳成
責任編輯:祁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