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明天(11月21日),一場重磅大會——全國城市更新工作推進會,將在安徽蕪湖召開。
這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后的首場全國性推進會,將是觀察中國城市發展新動向的關鍵窗口。
這場大會在安徽召開,有何深意?

蕪湖十里江灣
01
“安徽城市集體‘開掛’了”
先來看一張榜單。
前不久,一張關于2022年至2024年全國人口增量20強城市榜,在朋友圈刷屏。
讓人意外的是,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北上廣深,也不是近年來風頭正勁的杭州、成都等網紅城市,而是一座新一線城市——合肥。
數據顯示,近三年合肥常住人口增加53.7萬,跨過千萬人口大關,成為全國第18座、長三角第4座千萬人口城市,躋身全國“雙萬城市”(萬億GDP、千萬人口)之列。
2022年至2024年全國人口增量10強城市(單位:萬人)

更重要的是,合肥新增人口的質量很高。2024年,合肥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達到35萬人,近三年共有超過100萬名大學生選擇在合肥就業創業。
合肥表現亮眼,安徽“第二城”蕪湖同樣可圈可點。2024年,蕪湖凈增人口4.1萬人,近4年凈增15.3萬人,展現出強大而持續的吸引力。
策叔注意到,從2021年開始,蕪湖引進的大學生數量一路攀升:3.3萬、6.7萬、8.8萬,再到2024年的10.04萬,四年翻了三倍,增速越來越快——這座城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藏不住。
不僅僅是合肥、蕪湖這樣的“明星城市”,曾以勞務輸出聞名的皖北地區,人口流向也在悄然轉變,“回流”正成為區域發展的新關鍵詞。
以第一人口大縣臨泉為例,“人口回流潮”尤為明顯。2015至2024年間,近30萬在外打拼的臨泉人選擇返鄉創業就業,其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
放大到全省來看,安徽從2020年起扭轉了長期以來人口外流態勢,2024年常住人口凈流入15.7萬人,位居全國第6位,是中部六省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省份,也是8個常住人口呈現正增長的省份之一,其中,新增參保大學畢業生增長76.6%。
人口是城市活力的風向標,一個地方的吸引力越強,活力就越澎湃。持續增長的人口,成為安徽城市發展活力的最好印證。
與城市活力同步提升的,是安徽城市經濟競爭力。有智庫梳理發現,2014-2023年十年間,全國城市經濟年增長率最快的十個城市中,安徽占了3個,分別為滁州、阜陽、合肥。
滁州增長3.18倍,排名從2014年第173位到2023年第89位,上升了84位,高居全國第一;阜陽增長2.9倍,從2014年第181位到2023年第100位,上升了81位,位居第二。
更讓外界稱贊的是,過去十年,安徽全省16地市的全國經濟排名全部提升,是全國少數幾個所有城市排名都進位的省份。很多網友說:“安徽城市像是集體‘開掛’了。”
安徽城市憑什么能?
靠產業,這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放眼全省16地市,都在打造自己的產業地標:
合肥建設“新能源汽車之都”,“創投之城”業界熟知,“科大硅谷”聲名鵲起;
蕪湖打造世界著名汽車城,“鳩茲科創灣”火力全開;
蚌埠建設“玻璃之都”“中國傳感谷”;
黃山、池州、宣城的休閑度假康養新業態、安慶“六尺巷”、淮南“武王墩”等文旅IP,火爆出圈;
......
一個個充滿顯示度和辨識度的產業地標,持續刷新著安徽的區域形象和城市形象,進而推動城市品牌和影響力不斷“上分”,以城市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安徽經濟大省、工業大省、科創大省的地位。
同時,安徽人民群眾住房條件持續改善。最新數據顯示,安徽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2平方米,群眾住房從“住有所居”轉向“住有宜居”。
當然,在看到成效的同時,也要正視安徽城市存在的短板:
特別是在城市結構上,合肥“一城獨大”,經濟總量6000億至10000億元之間的城市仍然“斷檔”,如何處理好“一城獨大”與“百花齊放”的關系;城市發展模式亟待轉型,公共服務與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要仍有差距......
如何持續推動安徽城市高質量發展?外界在問,安徽也在問。

合肥城市燈光與央視“科晚”共同演繹科技+藝術的視覺盛宴
02
三個關鍵詞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規律,城市也一樣。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兩個轉向”是對當前城市發展階段的方位判斷。
有了方位判斷,就有了認識起點。經過深入調研,安徽升維工作理念和方式,突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以功能、品質、活力之間的內在邏輯,謀劃推進城市工作。
功能是城市服務于人的集聚、產業的集聚,提供各類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以及公共服務的能力;
品質是功能的優良程度和匹配程度,并不是功能越全越高端越好,重要的是要適配人和產業發展的需求;
活力是通過功能品質的提升,形成對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的集聚力、感召力。
這三個關鍵詞,是一個有機互動的邏輯鏈條。
通俗來說,城市發展就像“經營一個大家庭”,首先要解決“飯碗”問題,核心是發展產業。只有“產業容器”足夠大,人就愿意來、留得下,這是城市最基礎的功能。
人來了后,關鍵就要看“家”好不好,也就是城市能不能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讓企業和居民都感到方便順心——這些服務是否貼心、實用,直接反映了這座城市的品質。
而衡量一個城市功能好不好、品質高不高的最終標準,是看有沒有“活力”,也就是能不能像磁鐵一樣,持續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并讓這些要素高效組合、發揮作用。
這是安徽推動城市發展的底層邏輯。在此邏輯下,2024年安徽出臺實施意見,在全省開展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精心謀劃了27項“實招”,明確了核心導向、具體路徑和關鍵策略。
核心導向是增強要素集聚力、配置力。
具體路徑是打好“人、產、城”的互動組合拳:以好的城市環境(功能與品質)吸引人才、集聚產業;優秀的人才為產業升級和城市提升創造條件,而強大的產業則為人才提供舞臺,為城市建設提供財力支持。
關鍵策略是告別“攤大餅”,轉向“精耕細作”的內涵式發展,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讓城市功能更系統完善,城市品質更匹配貼心,城市氛圍更活躍,像磁鐵一樣磁聚人才和資源。
這是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就明確指出,防止“攤大餅”式擴張,堅持集約發展,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
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創新城市治理,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增強城市發展潛力、優化發展空間,推動城市業態、功能、品質不斷提升。
那么,安徽如何走好內涵式發展路子?
我們從一個給全國“打樣”的創新說起。

安徽省“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監管平臺
03
給全國“打樣”
十年磨一“線”。
從2015年起,合肥依托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已在全國70多個城市和1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復制實施,實現了“從一域探索向全國推廣”的轉變。
這是安徽探索推動內涵式發展的生動樣板。但深入城市發展機理發現,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擺在第一位的是以產業生態培育集聚要素資源。
一座城市根據自身條件,把產業生態培育好,統籌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一切圍著產業鏈轉,產業需要什么功能,城市就配套什么功能,用一流環境和前沿產業把人吸引過來、凝聚起來,最終推動“人、產、城”深度融合,進入一個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如今,這套打法已在安徽多地開花結果。從皖南的文旅融合新業態,到皖中合肥都市圈的汽車產業生態,再到皖北四大重點產業集群蓬勃起勢......16地市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釋放出協同并進的澎湃動能。
放眼全省,安徽已培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4個,打造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69個,72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平均營收超百億元,釋放強大“磁吸效應”。
堅持內涵式發展,既要以要素資源集聚做大增量,也要打理好“存量”家底。
安徽的策略是,用“城市更新”這支“畫筆”,以“城市體檢”為基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和城市發展短板,畫出一幅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共同畫卷。
通過推進一系列惠民生、促發展、防風險的更新項目,實現城市空間、功能、品質和文脈的全面重塑與躍升。
目前,安徽省組織實施重點更新片區51個、謀劃推進重大項目5600個,完成投資4300億元,一場以“提質增效”為特征的城市更新行動,正全面展開。
在內涵式發展中,精細化智能化治理也不可或缺。
作為科技大省,安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通過高水平建設中國建設(安徽)互聯網平臺和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打造智慧城市、韌性城市。
中國建設(安徽)互聯網平臺已上線建造人才、智慧工地等8個模塊,匯聚5.1萬用戶、實現交易額15.5億元。“平臺就像一個超級鏈接器,將推動建筑業產業鏈、數字鏈、要素鏈、價值鏈、服務鏈‘五鏈’貫通,走出一條建筑業升級與科技融合新路。”
城市生命線則是為城市安全保駕護航。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
放眼全國,安徽已率先構建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安全監測服務體系,18萬套智能設備化身“城市哨兵”,成功預警處置風險2700多起,讓地下管網事故率直降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70%,這套“安徽方案”已成為城市安全的“金字招牌”。
更重要的是,安徽堅持產業培育與工程建設并重,設立了10億元產業基金,組建產業集團公司,匯聚200多家機構形成合力,有效推動安全產業由零星布點向集聚發展邁進。
當然,安徽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的創新實踐還有很多,在眾多舉措中,“城市運營”作為關鍵一環,尤為值得深入探討。
我們從一個網紅打卡地來說起。

合柴1972:一家柴油機廠改造為文創園
04
安徽的“菜譜”
超過1000萬人次。
這是合柴1972文創園自2019年開園至今累積接待的游客人次,日均超1萬人次。
合柴1972文創園原為合肥柴油機廠,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基礎上,依托專業化運營團隊,結合城市發展特色進行升級改造,成為游客打卡地。
同樣實現“華麗轉身”的,還有蕪湖老船廠,通過植入新業態新功能,促進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搖身一變為集音樂演藝、文創展示、特色辦公、高端住宅于一體的城市文旅會客廳。
如今在安徽,這樣“舊貌換新顏”的城市實踐案例還有很多。這些老舊廠房之所以“重生”,關鍵一招是堅持運營前置。
什么是運營前置?
放在首位的是城市建設從策劃、規劃、設計開始,就要全過程樹立經營理念,并全流程一體化推進。
過去,一些地方在城市發展中往往是重建設、輕運維,顧頭不顧尾,導致建設完成后很快就陷入難以為繼的循環怪圈。
堅持運營前置,就要算好投入產出的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以市場化機制優化城市資源和要素配置,形成內生增長動力。
一個代表性打法,是安徽創新的“策劃+融資+運營”模式。通過拓展社會資本參與空間,使各類創新、產業、人才等資源互動增值,形成可持續的城市建設運營投融資體系。
比如,合肥包河區創新“整體更新+市場化運作”模式,由濱湖集團統籌2.4平方公里片區老城更新,組合運營安置房與商業項目,建成全市首個“TOD+更新”綜合體,不僅將項目資金缺口從原來的28億元降至盈虧平衡,更使安置周期縮短了整整2年。
在城市運營中,關鍵是高效整合與激活各類發展要素,包括人才、土地、資金等。
如何高效整合?
這就好比做菜,不能簡單把柴米油鹽等食材堆在一起了事,關鍵得有個好菜譜,將食材巧妙搭配、融合起來,才能做出一桌好菜。
為此,安徽研究制定了一套“菜譜”——要素融合工作方案:將人才、土地、資金、技術、數據等資源更好地組合起來,產生“1+1>2”的效果。
在這套方案中,安徽跳出了過去零敲碎打的傳統思路,通過搭建融合場景,將要素資源有規劃地投放到城市片區更新、完整社區建設等領域,助力各類資源重組、要素聚合、效應放大。目前,已初步謀劃了35個融合場景。
最重要的是,安徽強化系統化思維,突破政府“單打獨斗”的路徑依賴,通過向外借智與向內練兵相結合,打好引育專業運營力量“組合拳”。
一方面,組建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促進聯盟,鏈接京滬資源,借來“外腦”;另一方面,推動本地平臺轉型,培育專業運營商,鼓勵企業組建“聯合體”,設立更新基金,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在匯聚專業力量的同時,安徽著力發揮政府統籌作用,構建起“省級統籌、部門協同、市縣主體”的高效協同機制,以“一盤棋”思維系統破解條塊分割難題。
通過省領導牽頭組建“指揮部”,推動優質資源精準導入,賦能市縣“主戰場”;堅持項目化推進,系統謀劃“十五五”重點項目63個;打造了蕪湖“三湖”片區更新等50余個示范案例,為全省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
這一系列務實創新的“安徽打法”,正推動安徽城市發展形成要素匯聚、活力強勁、各具特色、近悅遠來的生動局面,也為全國作出了示范,提供了很多“安徽經驗”。
一場大會,是一個新的開始,安徽已踏上新征程,必將在城市更新中展現更大作為,為全國城市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責任編輯:李志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