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近日,一場旨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主題教研活動在宣城市第七小學舉行。作為宣州區教體局主辦的“教研校校行”第十五站活動,本次活動聚焦“問題驅動”與“思維可視化”,吸引了全區百余名數學教師共同觀摩研討,探索數學課堂從“知識傳授場”向“思維生長場”的深刻轉變。

課堂現場:思維成為“看得見”的地圖
“商家抽獎規則的數字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一億張A4紙有多高?”——這些由教師精心設計的核心問題,成為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在宣城市第七小學李丹、陳慧,第四小學中梁校區徐涵、第二小學王勝等四位老師展示的《圓的周長》《一億有多大》《用數對確定位置》和《擲一擲》課例中,學生的思考過程不再是沉默的“黑箱”。


現場可見,學生們在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下,經歷了從困惑、猜想到論證、建構的完整探究過程,并將思考軌跡通過思維導圖等工具外化為一張張動態生長的“思維地圖”。這種清晰可見的思維過程,讓觀摩教師真切感受到“思維之花”在課堂中綻放的魅力。


說課闡釋:解碼設計邏輯
“如何將抽象的‘盒子’拆解為直觀的幾何模型?”“隱藏的圖形規律要怎樣發現和概括?”——這些在說課環節被深度解析的教學邏輯,為理解課堂思維建構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宣城市第九小學王甜老師的《拆盒子》與第八小學何子超老師的《探索圖形》,通過系統闡釋從教材意圖、學情分析到目標定位的完整設計,讓教學思維從隱性走向顯性,成為可借鑒、可復制的專業樣本。



研討共識:“問題”是發動機,“可視化”是導航儀
在隨后的研討中,授課教師闡述了“以問促思,讓思維可見”的設計理念;指導教師則圍繞“如何設計高質量的核心問題驅動課堂”“如何選擇與學科特性相匹配的可視化工具”以及“如何在可視化過程中精準評估學生的思維水平”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與會教師達成共識:“問題驅動”是課堂的“發動機”,負責提供前進動力;“思維可視化”則是思維的“導航儀”,負責讓學習過程清晰可見。二者的深度融合,為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效課堂提供了有力支撐。

專家觀點:課堂正從“傳授場”變為“生長場”
區教體局小學數學教研員姚秀清以精妙的比喻為活動點睛:“‘問題驅動’是點燃思維的火把,‘思維可視化’是觀察和滋養思維生長的窗口。”她指出,數學課堂的本質正在發生轉變,本次活動提供的四節實踐課例,為全區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樣本庫”。

此次“教研校校行”活動,標志著宣州區在深化教學改革、落實核心素養方面進入了更精細、更深入的實踐階段。以“問”促思,讓思維可見,這一探索正成為區域教育質量提升的新引擎。
(姚秀清)
責任編輯:李志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