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無為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任俊堂先生的住所內,竹篾編織聲清脆,與現場的歡聲笑語交織,共同奏響一曲非遺傳承的美妙樂章。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七名學生及其指導老師艾明旭在此集結,在任老先生的悉心指導下,踏上一場奇妙的無為魚燈制作之旅,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無為魚燈歷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時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在春節、中秋等重大傳統節日,當地舉辦盛大的魚燈巡游活動,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許。制作一盞無為魚燈,需歷經選料、扎骨、裱糊、彩繪等十幾道工序。選其韌性佳,不易折斷;布料則要柔軟透氣,既能透出內置光源,又堅實耐用。
任老先生向學生們耐心講解,雖然竹編材料現可通過網絡購買,但制作過程仍需親自動手。他特別強調魚燈骨架比例需精確到厘米,魚頭、魚腹、魚尾分別占全長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三、五分之一,這一黃金比例是魚燈舞動時仿若真魚游動的關鍵。他指出:“骨架是魚燈的靈魂,微小偏差都會影響其神韻。”在學生們的努力下,竹編逐漸彎曲成流暢的魚形骨架,仿佛被賦予生命。
白紗作為魚燈的“皮膚”,俗稱蒙紗,需在其表面涂上特定的“骨膠”,形成堅硬而略帶柔軟的“皮膚”。任老先生向團隊介紹無為魚燈圖譜,稱過去制作魚燈需全家共同努力,如今許多步驟可簡化。魚燈的彩繪圖案蘊含獨特寓意,頭魚繪牡丹,二魚繪菊花,將花卉與造型融合,兼具觀賞性與文化內涵。面對學生陳蕾關于傳統原味是否會被改變的擔憂,任老先生表示:“手藝是根基,創新是枝葉。年輕人為魚燈創造無限可能,它才能飛得更遠。”
魚燈制作的關鍵在于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在工業化浪潮下,傳統民間手藝的存續無聲地抵制了當下的浮躁之風。從選材到成型,每一盞魚燈都凝聚著匠人多年經驗與專注打磨。魚燈作為文化與經濟的橋梁,肩負著超越文化傳播的使命。
這份“慢工出細活”的堅守,是激活地方經濟活力、實現文化賦能發展的關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學習魚燈制作,為家鄉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形成“人才回流 — 技藝傳承 — 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通過此次深度對話與實踐學習,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藝術調研團隊深入了解了無為魚燈制作技藝,感受到非遺傳承人守藝的執著。在交流中,學生們看到任老先生對制作步驟的嚴謹態度、對傳統圖案寓意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年輕人傾囊相授的熱忱。這種執著是無為魚燈傳承至今的重要根基。相信在傳承人與年輕人的共同努力下,無為魚燈必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繼續講述傳統文化故事,傳遞千年文化底蘊,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創新的文化紐帶,在非遺傳承的長河中持續煥發生命力。
(常欣 駱如玉 陳蕾而 陳子漪 攝影:陳卓子妍 郭晏竹)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