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是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的重要基石。產業集群作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加速新型工業化的核心載體,已成為驅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培優育強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以下簡稱集群),日前,安徽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培優育強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明確,我省將圍繞加快發展“4433”萬千億制造業產業體系和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各縣(市、區)立足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打造一批首位產業特色突出、產業鏈配套完善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繡花針”精織“產業圖”
走進被譽為“中國儀表之鄉”、全國儀器儀表產業的發源地之一的滁州市天長,只見產業園內,機器有序運作,貨物被接續運輸,一片生產的繁忙景象。
這個從零星的家庭作坊、鄉鎮企業起步,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一躍成為全國儀器儀表產業基地的產業集群,如今一個產業園里有智能儀表企業100多家,上下游企業隔墻協作,半小時就能配齊全部零部件。
去年,天長儀器儀表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80億元,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累計獲得行業專利超1200件,被評為國家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天長推進集群的成功實踐,印證了精準產業定位對集群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然而,當前縣域產業集群發展仍普遍面臨“多而不強、聚而不群、特色模糊、同質化競爭”等挑戰。
針對此,《方案》強調樹立全省“一盤棋”理念,通過強化規劃引導、明晰縣域集群培育重點、編制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布局規劃圖等舉措,引導縣域選準產業。同時,強化“首位”產業“首位”支持,省市縣疊加政策賦能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
在具體產業培育布局上,《方案》依據各地比較優勢進行了精細化劃分。
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培育界首市資源循環利用,合肥市蜀山區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鳳陽縣循環經濟等集群;醫藥產業,重點培育亳州市譙城區中醫藥,太和縣化學原料藥,旌德縣生物醫藥,碭山縣醫療器械等集群;紡織服裝產業,重點培育望江縣童裝,六安市金安區羽絨服裝,利辛縣、宿松縣紡織服裝,郎溪縣、五河縣新型紡織材料,無為市羽毛羽絨等集群......
“組合拳”育強“生態鏈”
縱覽安徽各縣域,產業版圖正加速拓展,特色集群效應日益凸顯。
在灣沚區通航產業園,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在聚鏈成群,從國內首架大型雙發無人機的適航攻堅,到精密航空零件的技術突圍,共同推動航空產業振翅高飛;
國家級特色集群——太湖縣功能膜新材料產業集群,匯聚90家優質企業,構建了覆蓋多元化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憑借納米級光學涂層技術,成功應用于國產大飛機舷窗與柔性顯示屏,實現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與國際壟斷突破;
......
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茁壯成長,亟需匯聚各方資源與形成協同合力。
為此,我省系統整合科技創新、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智轉數改)、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質量品牌建設、產業協同生態構建、國際化拓展(抱團“走出去”)等關鍵環節,統籌工信、發改、科技、商務、市場監管等多部門政策資源,形成賦能集群發展的強大政策合力。
依托徽派企業國際經貿合作聯盟、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等機構,提供集群“抱團出海”咨詢服務和解決方案;省有關部門在要素保障、產學研合作,資源對接等方面,重點支持集群企業;引導銀行、擔保等金融機構創新開發“集群貸”等特色差異化金融產品。
與此同時,在要素保障、產學研合作,資源對接等方面,重點支持集群企業。各市統籌土地、能耗、污染排放等要素資源支持轄區內集群發展。各縣(市、區)落實主體責任,編制集群發展規劃和產業鏈圖譜,建立企業庫、項目庫、人才庫,制定集群專屬“政策包”。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提出,將建立科學評估與激勵機制,制定《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管理辦法》,建立集群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發布年度評估報告,并將評估結果納入各地制造強省建設年度評價,每年擇優培育認定20個左右省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統籌制造強省等專項資金,用于開展“一群一策”診斷,支持集群編制專項規劃、一圖三庫、建設公共平臺等。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