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博物館提供云展覽、云教育等智能服務并延長開放時間,建立全省統一的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數字化管理平臺......7月17日,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為進一步促進我省文物保護利用,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我省將完善文物保護體制機制,同時加強文物信息化與活化利用。
作為文物大省,我省擁有黃山古村落、徽州三雕、大運河遺址等世界文化遺產、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數以萬計的不可移動文物,承載著江淮文化的核心價值與歷史記憶。然而,現有法規對文物應急處理程序、數字化建設等關鍵環節缺乏細化規定。與此同時,我省文物保護還面臨多種問題:城鄉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加劇;非國有文物(如徽派民居)因修繕資金不足長期失修;基層監管力量薄弱,文物盜竊、走私案件時有發生。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同時推動文物資源活化利用與文旅融合發展,構建全鏈條文物保護管理體系,以文物保護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省文旅廳起草了《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修改草案)》(以下簡稱《辦法》),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記者注意到,《辦法》主要修改的內容共6個方面,分別是完善文物保護體制機制、注重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的協調、加強文物信息化與活化利用、規范考古發掘管理、完善經費保障與社會參與機制,以及強化法律責任。按照要求,發展文物保護事業應明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要求。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管所、考古遺址公園等有關單位應當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辦法》指出,在舊城區改建、城中村改造、土地成片開發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文物普查、專項調查等工作,事先組織進行相關區域內不可移動文物調查,對于新發現的文物,及時開展核定、登記、公布工作,并依法采取保護措施。未經調查,任何單位不得開工建設,防止建設性破壞。在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建設控制地帶內,修建建筑物、構筑物,其風格、高度、體量、色調等應當與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歷史風貌相協調。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無法實施原址保護的應當按照規定予以遷移保護。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嚴禁存放易燃、易爆、易腐蝕物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文物保護工程以外的其他建設工程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進行的,必須保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并履行相關程序。
在加強文物信息化與活化利用方面,我省將建立全省統一的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數字化管理平臺,推動文物數據共享與應用。鼓勵博物館創新文物傳播與利用服務模式,包括提供文物云展覽、云教育等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延長開放時間,豐富并創新文物宣傳活動及課程;加強文物科技創新,鼓勵建設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擴大影響力,以及其他有利于文物傳承與利用的措施。
另外,我省還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參與文物保護,對文物保護事業進行捐贈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給予減免稅的優惠待遇。鼓勵建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依法開展文物保護活動。對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姜志遠)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