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醫科大學“芡韻天長”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走進天長市,深入田間地頭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產業調研+紅色教育”雙線并行的方式,近距離觸摸鄉村發展脈搏,解碼鄉村振興的“產業密碼”與“精神密碼”,用青春視角講好基層“大思政課”。
探訪芡實種植基地 感悟“致富果”的產業路徑
天長市是芡實之鄉,芡實種植面積常年在5萬畝以上,形成了產、銷、研融為一體的芡實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總產值達20億元以上。“天長芡實”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定,小小芡實果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圖為航拍下的芡實收獲現場。供圖 周明鑫
走訪期間,實踐團走進銅城鎮龍崗千畝芡實種植基地,通過航拍俯瞰連片芡實田,直觀感受產業規模。“這些芡實苗長勢不錯,一畝地種多少棵合適呀?”團隊成員向正在勞作的農民請教。農民直起腰,擦了擦額頭的汗,說道:“一畝地100 棵苗左右,密度大了,產量不高,這都是咱多年來的經驗哩。”
座談會上,三湖芡實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滿樹兵、龍崗芡實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春祥等一線“新農人”分享了種植成本、人工管理、品種收益等細節:“芡實采收分嫩果和老果兩種。嫩果又叫嗑子,鮮糯可口,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高,但種植成本也高,一畝地投入約4000元。老果食用、藥用都行,畝產400—600斤,目前收購價每斤8元左右......”
實踐團來到天長市白塔湖蓮藕芡實專業合作社,開展以芡實及其深加工產品銷路為核心的調研活動,結合專業知識,提出“短視頻科普+文旅伴手禮”雙輪驅動建議,助力農產品推廣與發展。
走訪現代農業企業 體驗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實踐團走進天長市農藝農業專業合作社,探訪無土化種植模式。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了解無土化種植。時兆波/攝
在盆栽藍莓園,成員們在體驗采摘的同時,近距離觀察無土化種植。工作人員說,無土栽培能精準控制水肥,和傳統種植模式有很大不同,而且果實品質穩定。
彩虹番茄園里,種植著包括黑番茄在內的特殊番茄品種,色彩各異的番茄掛滿藤蔓,成為園內一道獨特風景。工作人員邊帶領隊員參觀,邊講解道:“像黑番茄這類特色品種,很受市場歡迎。我們通過無土化種植保障品質,供應高端渠道。”
實踐團隊與合作社相關人員開展座談。隊員們圍繞無土化種植及產業發展積極提問。談及農產品的銷售,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訂單源于長期積累的口碑以及不斷發展特色品種,后續將擴大銷路,目標是打造品牌,讓更多企業知曉。隊員們認真記錄,思考著如何利用自身所學,為農產品銷路拓展出謀劃策。
尋訪抗大紅色印記 賡續紅色精神血脈傳承
天長市龍崗抗大八分校紀念館里,泛黃的手稿、陳舊的軍裝、斑駁的武器,無聲訴說著上世紀40年代初600余名新四軍學員邊戰斗邊學習的那段崢嶸歲月。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學習抗大精神。周明鑫/攝
墻上的老照片里,學員們在簡陋的課堂上專注聽講,在操場烈日下苦練投彈、射擊等作戰本領,在煤油燈下認真研讀毛澤東著作,每一個場景都讓大家深受觸動。“當時辦學條件極為艱苦,面對日軍的掃蕩,學員們從未放下手中的書本與槍桿!”隨著講解員的講述,實踐團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抗大八分校學員們堅定的理想信念。
成員王同學在參觀筆記中寫道:“在物資匱乏、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當芡實葉上的露珠遇見紀念館的燈光,我們讀懂了鄉村振興的雙重密碼——產業發展需扎根土地,精神傳承要回望來路。”實踐團在總結中寫道,下一步,團隊將以調研報告、影像記錄等形式提煉實踐成果,持續跟蹤芡實等農產品銷路拓展方案落地,深度破解鄉村振興的“密碼”,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綻放,讓“三下鄉”的足跡真正融入時代脈搏。
通訊員 湯高鵬 嚴偉鑫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