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7月23日下午,在廣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宣城市廣德市生態環境分局的統籌指導下,在廣德綠益環保志愿者協會的具體安排下,安徽大學“雙碳”暑期實踐團隊前往安徽省廣德市,圍繞“以竹代塑”“以竹固碳”等主題開展實地調研,深入探訪竹產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實踐路徑,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實踐活動的第一站設在“零碳·綠色生活館”。
安徽大學“雙碳”暑期實踐團隊在生活館門前留影。
聚焦低碳材料:竹子的生態優勢凸顯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參觀、數據采集和采訪交流,系統了解了竹材作為低碳可再生資源的核心優勢。
據了解,毛竹年生長量大、成材周期短,每公頃年固碳量達24.31噸,是常見杉木林的1.46倍。其軸向拉伸強度可達200MPa,加工過程碳排放僅為30kgCO?/噸,遠低于同類材料。由于具備可降解、可循環利用等特性,竹材在多種生活及工業場景中逐漸成為綠色替代材料的代表。
實地探訪生活館:竹制品滲透日常生活
在生活館內,實踐團隊對館藏的各類竹制品進行了詳細記錄與分類歸納,涵蓋餐飲、家居、收納、裝飾、茶具、工藝等多個場景,體現出“以竹代塑”的多元化應用趨勢。
餐飲方面,館內展出的竹制碗盤、杯具等產品采用竹纖維壓制工藝,兼具輕質、美觀和環保性能。
生活館內“以竹代塑”的精致餐具。
家居方面,竹制床架、床頭柜等產品通過碳化處理后具備防蟲防霉、冬暖夏涼等功能;
生活館內展示的“全竹家居”
文化方面,團隊在館內發現了以竹雕呈現的《清明上河圖》等非遺作品,了解竹材在藝術創作和碳減排領域的潛力;
竹制扇子整齊陳列在館內,素凈優雅。
竹子材料還原的“清明上河圖”給室內增添了一份典雅。
此外,團隊還觀察到了一些竹制小玩意兒——收納籃、筷架、茶具等等。這些體積雖小卻使用頻繁的竹制品,正悄然展現著綠色理念的深度滲透。
青年行動倡導綠色生活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當前竹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創新路徑。團隊認為,“以竹代塑”不僅是材料替代,更是一種生活理念的更新。結合調研成果,實踐團隊隊長李悅念認為應發起“校園竹制品替換計劃”,倡導在宿舍、圖書館等場景中推廣使用竹衣架、竹書簽等環保產品,推動“以竹代塑”綠色理念在校園場域落地生根。
推動環保理念傳播,服務“雙碳”目標
此次“以竹代塑”實踐活動是安徽大學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通過實地調研與社會觀察,實踐團隊進一步增強了生態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也為高校學生在綠色發展中的主動作為探索了新路徑。
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零碳生活”相關議題,積極參與低碳材料推廣與環保理念傳播,推動形成綠色、健康、可持續的青年生活方式,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年力量。
(李同軒、鄧鵬成、李悅念、丁詩雨、李思懿、胡佳易)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