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在六安皋城中學南山校區八(3)班學生丁辰熙的書架上,一本深藍色布面的《唐詩三百首》靜靜地擺放在最頂端。這本看似普通的書籍,成為連接母子兩代人的精神紐帶,記錄著一個少年在書香熏陶下的成長歷程。
雨天里的頓悟
2022年春天,10歲的丁辰熙收到母親送的生日禮物——一本《唐詩三百首》。母親在扉頁上寫道:“愿此書為你生命中的一盞明燈。”年少的丁辰熙當時并未理解這句話的深意,這本書在書架上沉寂了兩年。
轉機發生在一個雨天的下午。七年級期末考試前,丁辰熙對著數學題愁眉不展。在煩躁之余,他無意中取下那本《唐詩三百首》,發現書中飄落一張紙條:“當你遇到難題時,不妨讀讀杜甫的《春夜喜雨》。”
他輕聲吟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讀著讀著,他的心情漸漸平靜。詩中的雨不再是陰霾,而是滋養萬物的甘霖。他忽然領悟,眼前的難題正是成長道路上的“春雨”,雖帶來暫時困擾,卻能讓人變得更堅強。
那晚,他不僅解出數學題,還發現書中多處母親的批注。這些批注如同一位貼心導師,預知著他可能遇到的困惑,為他指引前行方向。
靜待花開的教育
母親從不強迫孩子讀書,而是將書籍隨意放在書桌、茶幾等處,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書會自己尋找讀者。”母親深信,真正的教育是引導和啟發。
六歲時,母親就給丁辰熙講屈原的故事。雖然當時他不懂“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深意,卻記住了那個腰佩長劍、一身正氣的形象。直到多年后過端午節,聽了端午節的來歷,屈原才真正走進他的內心。
升初中前的暑假,母親送他《紅巖》。起初他對密密麻麻的文字感到抗拒,母親就自己先讀,每天晚飯后沉浸書中,時而嘆息,時而振奮。好奇心最終戰勝畏難情緒,丁辰熙主動詢問書的內容。
母親用生動的聲音講述江姐和戰友們的故事。當聽到江姐面對酷刑毫不屈服時,丁辰熙問:“她不怕疼嗎?”母親認真地說:“有一種東西比疼痛和死亡更強大,那就是信念。”這一刻,愛國種子在他心中破土而出。
文字中前行的底氣
初中生活忙碌,但丁辰熙堅持每晚讀半小時課外書。這個習慣不僅豐富知識,更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力量。
初一期中考試,他的語文成績意外跌落。母親建議他翻開《唐詩三百首》中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句話照亮他心中的迷霧。他明白失敗不可怕,重要的是重新站起的勇氣。針對薄弱環節加強學習后,期末成績果然大幅提升。
如今,丁辰熙的書架上的書籍更多了,那本《唐詩三百首》仍放在最顯眼位置,書頁間增添了許多他自己的批注。最新一頁上他寫道:“書是迷茫中的明燈,媽媽是持燈人。如今我也學會了點亮自己的燈。”
書潤了華年,而愛讓書香代代相傳。在這個數字時代,丁辰熙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的力量和親子共讀的價值永遠不會過時。一本《唐詩三百首》,不僅滋養少年成長,更照亮家庭教育的方向。
點評
丁辰熙熱愛讀書,在書的滋養下,他擁有著豐富而寧靜的內心。閱讀讓他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今中外的偉大靈魂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智慧與勇氣。這種精神上的交流與共鳴,使他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深邃和寬廣。每一本書都是一位無聲的導師,引領他探索未知、挑戰自我,促使他在學業、生活和未來的道路上不斷突破,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為成為更好的自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六安皋城中學南山校區團委書記 張海硯
(記者 黃慧)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