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記者從淮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該市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建強應急救援隊伍、加大裝備配備投入,提升防汛救災能力,為有效應對極端強降水天氣做好準備。
淮南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楊旭峰介紹,該市整合設立了淮南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負責統籌指導、協調和監督全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明確委員會及其辦公室職責,建立責任清單,“全災種、大應急”格局基本形成。在應急狀態下,按照應急預案和災情需要,轉入防汛抗旱指揮部組織應對處置,開展防汛抗洪、抗旱減災工作。堅持平戰結合,更加突出應急狀態下防汛抗旱指揮部牽頭抓總、統一指揮、統一調度作用。
建立市、縣、鄉和災害現場“四位一體”、貫通運行的“1311”防汛救災應急指揮體系,高效運行聯合值守、會商研判、動態調度等應急機制,提升統一指揮、協同聯動、精準調度、高效處置能力。建成“可視化”調度系統,開展應急指揮可視化響應圈建設,基本實現了災害現場“看得見”“聽得到”“喊得著”。
統籌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搶險隊伍、社會應急力量以及軍隊和民兵力量,組建省市級防汛抗旱專家23人,市、縣防汛搶險救援隊伍15支1108人;建立軍地協調機制,備勤武警70人、消防145人,并將全市98支3850名民兵納入全市應急隊伍體系;依托在淮水利施工企業等組建13支213人的防汛應急搶險隊伍,形成梯隊性救援力量編成,在重點區域前置力量和物資裝備,確保險情搶早搶小。
針對近期強對流天氣易發多發,淮南市防汛抗旱指揮中心四級主任科員孟繁榮介紹,強對流天氣具有持續時間短、局地性強、破壞力強等特點,短時間內會出現風力增大、降水增強、雷電等天氣現象。這就需要社會公眾密切關注氣象、應急等部門發布的信息,及時了解氣象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并學習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注意防雷、防風和防澇。要減少戶外活動,在戶外的行人應躲避到建筑物內,避免在空曠場所、樹下躲雨,遠離高大建筑物,避免被懸掛廣告牌、玻璃等容易被風吹落的物體砸傷;自覺遠離地下空間、橋隧等低洼易澇區域,居住在危舊住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時轉移。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