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在安徽省蕭城一中,高二(4)班的潘炳辰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霸”。從中考入學的3000多名起步,到如今在校園里嶄露頭角,這個少年的成長軌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當代青少年多元發展的生動樣本。
腳踏實地是唯一的捷徑
高中開學第一天,潘炳辰手中那份顯示中考排名3000多名的成績單成為他新征程的起點。“高中,一定要和過去不一樣”。這個在心底埋下的決心,伴隨著一周軍訓的汗水,變得愈發堅定。
軍訓結束后,他迅速調整狀態。沒有立竿見影的學習方法,他選擇用最樸實的方式起步:課堂上全神貫注,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連課間十分鐘和晚自習后的碎片時間都被他用來查漏補缺。
英語曾是最大的挑戰。“做題像蒙答案”,他這樣描述初學時的困境。在英語老師的耐心指導下,他制訂了循序漸進的提升計劃——每天在常規作業外額外背誦單詞,從幾個到幾十個,詞匯量穩步積累。半個學期后,他的英語成績從70分逐步提升到90分。
從演講臺到運動場的突破
高中學業并非一帆風順。潘炳辰也曾為物理公式和化學方程式苦惱,成績的起伏時常帶來壓力。轉機來自好友的一句提醒:“高考不是唯一的賽道,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比盲目追趕更重要。”這句話喚醒了他內心深處對語言表達的熱愛——與其在不擅長的領域內耗,不如將優勢轉化為自己的名片。
他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演講比賽。為了準備比賽,他反復打磨稿件,查閱了大量人物傳記,從居里夫人的科研精神到張桂梅的教育堅守,尋找能與同齡人共鳴的故事。為了提升演講效果,他對著鏡子練習表情和眼神,請語文老師錄制練習視頻,一遍遍調整手勢和姿態。比賽當天,當他站在舞臺中央,講述“每個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的主題時,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最終獲得一等獎。
運動場是另一個見證他成長的舞臺。在校運動會400米項目班級無人報名時,作為班長的他主動請纓,并開始了系統訓練:每天放學后在操場練習起跑技巧,調整呼吸節奏,突破體能極限。一次訓練中崴傷腳踝,他簡單冰敷后,第二天依然堅持出現在操場。“既然報了名,就不能辜負大家的期待”。比賽當天,他奮力沖刺獲得年級第二名,這份堅持不僅為班級贏得榮譽,更讓他收獲了突破自我的勇氣。
服務是最好的成長
在潘炳辰看來,班長這個身份不是頭銜,而是沉甸甸的責任。他始終將自己定位為班級的服務者。
當同學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他會熬夜整理易錯點,用彩色標注幫助理解;當有同學因考試失利而沮喪時,他會分享自己從低谷走出的經歷,給予真誠的鼓勵;在班級活動籌備中,他提前一周開始策劃,確保每個細節落實到位。
班級里新轉學來的小宇同學一度難以適應新環境,上課不敢發言,作業完成困難。潘炳辰主動與他結成學習搭檔,每天晚自習后幫他梳理知識點,并鼓勵他加入班級演講小組。在他的幫助下,小宇不僅成績顯著提升,還在期末班級分享會上主動發言。小宇感慨道:“潘炳辰讓我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芒。”“優秀班干部”的稱號正是同學們對他工作的最好認可。
“潘炳辰的成長歷程很好地詮釋了素質教育的真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潛能,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他們發現并發展這些潛能。”潘炳辰的語文老師唐迎說。

點評
潘炳辰樂觀向上、永不言棄,在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節奏,發現了青春的價值。他沒有在困境中退縮,更沒有被暫時的瓶頸困住,而是主動破局,在擅長的領域開辟新賽道。這份在迷茫中尋路、于挑戰中堅守的韌性,難能可貴。
□安徽省蕭城一中黨委委員、團委書記 張 茜
(記者 黃 慧 通 員 唐 迎)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