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編者按 在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時代畫卷中,如何讓青年從“做客”到“做主”,從“旁觀者”到“建設者”“主力軍”?池州市以組織為紐帶、以活動為載體、以服務為根基,通過精準覆蓋新興青年群體、創新開展主題團日活動、構建全方位創業支持體系,讓青年真正“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從數字游民到鄉村創客,從傳統產業到新興業態,池州市以積極主動的組織覆蓋、豐富多彩的團日活動和精準的創業扶持,構建起引才聚才的“強磁場”。
新青年有了“歸屬感”
“在九子巖的清泉邊辦公,抬頭是青山,低頭是鄉情,這是池州給我的‘好運’。”數字游民李嘉桐說。這位從深圳市來的姑娘,自2024年起在團青陽縣委的幫扶下落地九子巖·好運龍潭鄉旅項目,從深圳灣“游”到九子巖。
就在今年,她又多了一重身份。9月,來自全省多地的40余位新興領域青年匯聚青陽,參加“青春賦皖韻·文旅共筑夢——以‘數’為媒·游會青陽”全省示范性主題團日活動,共同見證共青團青陽縣數字游民工作委員會授牌成立,李嘉桐任團工委書記。
作為全省較早聚焦這一新興領域群體的團組織,青陽縣數字游民團工委目前已覆蓋十余名青陽青年,除了有李嘉桐這樣的青年創業者,還有“農家阿偉”等粉絲量可觀的青年主播。“團工委成立后,我們的‘歸屬感’更強了,也增加了不少與本地企業對接、交流的渠道和機會”。李嘉桐告訴記者,10月,受團池州市委推薦,她還和其他兩位青陽縣數字游民團工委成員參加了“未來新徽商”特訓營。
一直以來,團池州市委不斷推進新興領域團的建設“兩個覆蓋”工作,提升組織覆蓋面,先后20余次走訪聯系“數字游民”、返鄉創業大學生、鄉村規劃運營師、直播達人等來池創業的新興領域青年群體,了解其思想動態,提供情感依托。近年來,新建“兩企三新”團組織2個,承辦全省“兩企三新”團員青年暨“青社學堂”學習調研活動,6個領域的50余名青年創客來池交流互學。圍繞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池州市積極組織職業技能培訓、舉辦職業技能競賽、開展職稱評審,讓新青年前方有路,心中有光。
除了將團的旗幟“送”到青年身邊,池州市還用“常態化”的青年活動讓青年的“歸屬感”持續升溫。自2021年以來,團池州市委、市婦聯等單位聯合打造“青春·遇見·團緣”“皖美之約”等活動品牌,開展線上、線下交友活動500余場,服務單身青年超2萬人次。在“青春賦皖韻 文旅共筑夢”省級示范性主題團日活動中,百余名青年通過非遺體驗、文旅調研等方式深化對池州市的認同。
鄉野間多了群“合伙人”
十月池州,秋色正濃。貴池區馬衙街道金山村小小匠人館內,青年創業者、企業家、鄉村代表等圍坐一堂。屏幕上,青山綠水、灰瓦白墻,正展示著“我眼中的池州和美鄉村”作品征集活動獲獎作品。
自今年7月團池州市委、市農業農村局聯合舉辦“我眼中的池州和美鄉村”作品征集活動以來,共收到97件(組)投稿作品,覆蓋26個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講述者或是當地的鄉村工作人員,或是來池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還有池州本地青年“網紅”。他們用鏡頭拍下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頻,用青年視角展現著“和美鄉村”。
這場集參觀考察、示范推介、經驗交流于一體的活動,既為“我眼中的池州和美鄉村”優秀作品頒獎,也邀請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推介代表,生動講述村落發展故事,為青年人才與鄉村項目“牽線搭橋”。
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匯聚青年創業力量賦能和美鄉村建設,團貴池區委聯合貴池區青年創業者協會積極行動,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活動,組織創業青年深入“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探索實踐。就在今年8月,團貴池區委帶領創業青年前往馬衙街道金山村實地考察,結合該村“金山貓村”文旅品牌建設規劃,精準鎖定“農文旅融合”創業方向,成功幫助“村鍋”山野火鍋項目簽約落地。
“現在的鄉村既是青年人的逐夢村,又是一片人才興業的沃土。”現場,貴池區女企業家協會秘書長盛夏感嘆道。
從“做客”鄉村到“做主”鄉村,青年的扎根離不開全方位的支持。團池州市委不斷推進平臺建設、隊伍建設,發揮青年力量,做好青年工作。在思想引領上不斷發力:舉辦市縣青年馬克思主義培訓班,每年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500人以上,組建780人的青年網評員隊伍,鼓勵青年在清朗網絡空間、引導網上輿論發揮積極作用。
為了讓青年創業故事被更多人看見,“青春池州”公眾號、視頻號開設“我的青春在家鄉”專欄,累計推出48期專題報道,講述池州青年的奮斗故事。
讓青年“茁壯成長”
讓青年“扎根”,更要讓其“茁壯”。池州市通過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全方位支持青年就業創業,涌現出一批批優秀青年和優質項目。
在貴池區梅村鎮珍溪村,“90后”退役軍人華俊與“海歸”張旭聯手,從2022年3月開始深耕艾草產業,一年多時間實現銷售額800萬元,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近百萬元,讓艾草變成了“致富草”。
在東至縣花園鄉,青年茶人汪有偉用16年時間,將一間小作坊打造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他推動“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200余戶茶農年均增收1.8萬元,并與高校合作共建研發中心,用科技為傳統茶業賦能。
另一位東至青年朱志剛,從茶葉電商起步,到聚焦“九華黃精”深加工,再到成立縣供銷社合資公司,搭建名優特農產品展銷中心,他用10年時間將30余種本土農產品包裝成“鄉土禮盒”送上全國餐桌,累計帶動300余農戶增收。
為激發青年創業活力,團池州市委打出“賽場比拼、路演交流、資源扶持”組合拳。在鄉村振興規劃設計PK賽、“科創向新提質 青年挺膺擔當”科技創新大賽、“創青春”安徽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中,池州青年攜優質項目參賽,多個作品斬獲省級獎項;在上海等一線城市,共青團定期組織池州青年企業家開展路演,為他們對接資本、技術等高端資源。在服務保障上,池州市更讓資源“向青年傾斜、為青年提速”:省級大學生返鄉創業基地增至17個;深化“團銀合作”,通過“青創會客廳”為青年創業者發放貸款2500萬元;邀請省青年專家(博士)團來池“把脈問診”,為涉農創業青年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指導。
從數字游民找到“組織”,到鄉村創客實現“夢想”,池州共青團用組織的“溫度”、服務的“力度”,為青年搭建了逐夢的舞臺;而這群扎根池州的青年也正在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青年參加“青春·遇見·團緣”活動

青年主播“農家阿偉”

“青春賦皖韻·文旅共筑夢——以‘數’為媒·‘游’會青陽”全省示范性主題團日活動

池州青年企業家在滬路演
(見習記者 陳 璐 通 訊 員 曹龍云)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