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學霸”小檔案

涂鎮滔
合肥市第九中學2025屆高中畢業生
現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
學習經歷篇
剛踏入合肥九中“楊武之班”時,我是帶著幾分僥幸和巨大不安的。周圍的同學談論著提前預習的內容,而我卻還沒意識到這些。第一次月考,我的名字牢牢釘在成績單的尾部,數學和語文雙雙不及格。那種被嚴謹學風吹得無所遁形的窘迫,我至今記憶猶新。伴我走過高中三年的,是“傾聽”“感受”與“思考”。
學習的起點
始于被迫地“傾聽”
數學老師周毅的課,對我曾是種折磨。他幾乎不用PPT,要求我們必須手寫筆記,每節課前的“抽背筆記”環節對我來說更是如坐針氈。我永遠忘不了那次他點到我的名字,我站起來卻啞口無言的瞬間。周老師沒批評我,只是平靜地說:“筆記不是抄板書,是跟著我的思路走,把邏輯理順。你坐下,今天放學來找我。”
從那以后,我被迫開始真正地“傾聽”。我發現自己之前只是在“聽聲音”,而不是“聽知識”。我學著跟上周老師的思路,筆記從照單全收,變成了有選擇的記錄、有邏輯的梳理。這個過程痛苦且緩慢,但當我第一次完整背出筆記內容,看到周老師微微點頭時,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實。
英語老師張黎的全英文課堂則是另一座大山。起初我完全是在聽天書,只能靠猜。但是我沒有自暴自棄,聽不懂,那我就多聽,我開始讓英語音頻作為我日常生活的背景音,有空就想想這些詞是什么意思,用最笨的方法,一個詞一個詞地摳。慢慢地,“天書”變成了能理解的句子,慢慢地我掌握得越來越多。在這里,我學會了真正的傾聽——不僅是聽,更是理解與內化。
學習的路上 溫暖在“感受”中流淌
我的自卑,在同學們課間熱烈的討論中被放大。同桌在討論一道物理題時,主動轉過頭問我:“你怎么想的?我們一起想想。”那句“一起想想”,讓我鼓起勇氣說出了我的看法。從那以后,我慢慢融入了下課圍成一圈討論的隊伍,從只聽不說,到敢于提問。我發現,“楊武之班”的空氣里,除了競爭,更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互助。這種情誼,陪伴我度過漫長的高中生活。
更讓我感動的是班主任王佳老師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她知道我基礎差,心理壓力大,從未在班上公開批評過我。相反,她會在周記本里寫下長長的鼓勵,會在那個暑假我們入學前,特意在給我安排的座位旁多放了一盆綠蘿,說“新教室,有點植物心情好”。跨年晚會,她悄悄在我文具盒里放了張卡片:“看到你的努力,每一步都算數。”這些細節,成了我黑暗中摸索時最溫暖的光。
學習的升華 源于“思考”指引的方向
真正讓我開竅的是兩位生物老師。吳志軍老師用他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讓我第一次發現,知識本身可以如此迷人,學習不只是為了分數。而年輕有為的程慧老師,則用她風趣幽默的課堂和自身的奮斗歷程,讓我看到了一個通過不懈探索就能抵達的精彩世界。他們讓我開始“思考”:我為什么要學習?我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三年,我從一個迷茫的差生,到最終考上理想的大學,并非神話般的逆襲。它是由周老師的嚴謹、張老師的堅持、王老師的溫暖、吳老師和程老師的啟蒙,以及同學們每一次“一起想想”的援手,共同鋪就的道路。
學習經驗篇
語文: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過程,它考查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素養、思維和表達。
一、把閱讀當成“刷朋友圈”一樣輕松。不必把閱讀當成是一項任務來完成,可以利用課前、飯后、睡前這種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除了碎片化閱讀,還可以每天花幾分鐘瀏覽一下《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官方公眾號的文章,這不僅能夠積累作文素材,同時也讓我學會了如何更有深度更有邏輯地評述一個觀點,有效提升了我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二、素材積累生活化。可以不用死記硬背素材本,而是將素材本看作一個靈感庫。可以是將一次與老師的交流,一次觀察美景的感悟,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作文素材。除此之外,看完一部電影我會思考它想讓我明白了什么道理,哪些臺詞和細節讓我記憶深刻,從而記錄下來當成素材。
數學:數學是在做題過程中,與出題者思維的交流與碰撞,所以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從“解題者”轉變為“思考者”和“出題者”。
一、從死記硬背轉變為理解概念和公式。對于每個公式和概念不僅僅是背誦下來,這樣很容易弄混或者遺忘,可以自己嘗試推導一遍。比如三角函數的公式,可以從和差公式自己推導出二倍角、降冪公式,清楚了它們的來源就永遠不會記錯,同時也能用更少的時間去記住更多的公式。
二、嘗試“主動”學習。每當我做出一道題,我會去設想假如自己是出題人,我會怎么設置陷阱,這道題還能怎么考這個知識點,這樣再碰到新題時就能跳過陷阱的坑;在學完新章節后要經常畫思維導圖,把數學知識從一盤散沙變成互相關聯的整體;除此以外,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計算能力,這是所有題目的基本功,可以用碎片化時間每天進行心算或者速算,保持手感。
英語:這門學科是一項交流的技能。要將這門語言“內化”為一種本能。
一、將英語融入生活。可以把平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設置成英文,比如將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手機切換成英語模式,看美劇的時候嘗試脫離中文字幕,再過渡到英文字幕等方法來提高英語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
二、巧妙地記憶詞匯語法。在記憶單詞的時候,要學會語境記憶,在句子、文章中學單詞;學會詞根詞綴,了解常見詞根詞綴,能成倍擴大詞匯量。我還會進行大量的閱讀與寫作來鞏固語法。
物理:物理是一門需要深刻理解其概念的學科。
一、制定高效的學習策略。課前一定要養成預習的習慣,熟悉這節課要講的核心概念、公式及關鍵詞。上課要緊跟老師思路,關注老師是如何引入概念推導公式的,不要盲目做筆記而錯過精彩的地方,聽課的時候積極思考;課后需要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回顧筆記,整理思路,把知識從紙上變成自己的,做題時不要邊看答案邊做題,要獨立思考。
二、要有高效的做題策略。做一道題就要吃透一道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一道題,這樣可以加深對知識聯系的理解,總結相同類型題目的解法與知識點;重視錯題積累,找到錯誤原因,做到定期回顧錯題本。
生物:這是一門兼顧文理特性的學科,有大量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同時在解題時也有一些需要邏輯和計算的理科部分。
一、利用多種學習工具。仔細研究書中的每一張圖、每一個表格,理解它們所表達的過程和關系。如果有條件,親手實踐能極大地加深印象。
二、回歸課本。生物的課本是知識最系統的來源,上完課做完筆記后也要回歸課本,理解每一個圖示和流程圖。除此之外,生物試卷上同樣有很多題目所考察的知識點是完全出自書本的,所以回歸課本很重要。
化學:化學連接了我們眼前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
一、概念理論:這塊理解比背誦重要得多。每個概念都得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況下能用。用思維導圖把知識點串起來,形成自己的思路。
二、無機化學:這塊要學會抓規律。把幾個代表性元素的性質摸透了,就能順著周期表,推斷出其他同類元素的大致行為了。
三、有機化學:這一塊的核心是官能團。如果想要學好,就一定要把各種官能團的性格脾氣摸熟,記住它們會發生什么反應,以及反應需要什么特定條件。
化學實驗有不少是死記硬背的內容,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有了理解之后同樣會好記很多,并且有很多題目在創新情境下,必須要對實驗的內容有理解才能夠寫出來,因此這里同樣是理解大于死記硬背。
編后語
涂鎮滔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從“聽不懂”到“聽得懂”,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漫長過程。其價值不在于他最終考入了哪所名校,而在于他為我們清晰地勾勒出一條可供追隨的成長路徑。愿他的故事,能成為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教育中那些比分數更恒久的東西;也能成為一束微光,照亮更多正在“黑暗中摸索”的學子。
(涂鎮滔口述、記者黃慧整理)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