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wǎng)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wǎng)站
中國有八大菜系,分別是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徽菜成于宋、盛于明清,是八大菜系中最沾染山氣的那一支。
“徽菜成系在全國菜系里應(yīng)是較早的,清代乾隆初期就有徽包店、徽面館、徽式菜館等,這些在《揚州畫舫錄》《北硯食單》等書籍里都有記載,說明此時徽菜已有影響力。”邵期靜說。
邵期靜是徽菜史學(xué)與烹飪理論研究學(xué)者,曾主持過多項徽菜文化項目?!拔覀兊哪繕?biāo)是要把徽州早茶文化挖掘好,把每一個單品技藝標(biāo)準(zhǔn)化,把歷史上的徽菜是什么樣、有哪些文化內(nèi)涵、養(yǎng)生功效,都挖掘整理好,便于下一步更好地推廣徽菜,也是為了讓今天的年輕人更加了解徽州?!?/p>
徽州多山,地少人稠,徽州男人“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沿新安江順流而下,跟著木材、茶葉、鹽巴一起下?lián)P州、上漢口、闖上海。
徽商所到之處,會館林立,徽館也隨之開張。在邵期靜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徽菜成系可概括為“兩股力量”:一是徽俗菜,一是徽館菜。
徽俗菜由徽州宗族祭祀孕育而生?;罩萑酥亟逃仓仂艏?,春秋兩祭,合族而坐,八碗八碟,十碗六盤,數(shù)字皆合《易經(jīng)》吉數(shù);祭畢而宴,稱“享胙”。年年如此,把大家族的“家廚”訓(xùn)練成一支支龐大的鄉(xiāng)土烹飪軍團(tuán),這也是之后徽館能遍地開花的人才儲備。
而徽館菜則是跟著徽商火遍全國。明清時期,“無徽不成鎮(zhèn)”,鹽、典、茶、木四大行當(dāng),也把家鄉(xiāng)味道帶到長江沿線。起初,徽菜館較為集中的地方是蘇州;1885年,上海開了第一家徽菜館大鋪樓,老板來自績溪上莊村;徽菜館在上海鼎盛時多達(dá)500多家,在八大菜系中遙遙領(lǐng)先;武漢也是徽菜館眾多的一個城市,同慶樓當(dāng)年就是在武昌起家。
而邵期靜與徽菜的緣分,來自那份武昌魚。“我小時候,有個武漢退休回來的廚師借住在我家祖屋,他很喜歡給我‘說古’,才知道他就是當(dāng)年掌勺武昌魚宴的大廚之一,他講過很多菜譜,也看過他掌勺,真正的徽菜,絕不是今天大家講的‘鹽重腐敗,重油好色’,正宗的徽菜應(yīng)該是以鮮制勝,并充滿文化底蘊?!被詹耸侵腥A飲食文化的“化石”版,筵席文化則是徽菜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最能體現(xiàn)徽菜的文化層次、展示徽菜的文化特征。
“以前徽菜做席必須有一個大盤,這個大盤是拼盤拼出來的,就是把鹵制好的菜肴劈成片、絲等,擺出造型。這個造型一般都是吉意,比如松鶴延年、鶴鹿同春等,放在筵席中間,叫看盤,周邊再圍上八碟八碗、銀筷骨碟、醬油醋壺,一應(yīng)俱全,這叫看席禮制。”
合理想象一下,祠堂之內(nèi),秋祭結(jié)束,筵席未啟,族中長者舉箸“看盤”,朗聲誦祝,鼓樂齊鳴,一場族人熱鬧的豐收之宴由此開啟。
今天我們熟知的徽菜名角有“臭鱖魚”“胡適一品鍋”等,但邵期靜說,真正撐起徽菜席面的反而是“清湯本色”一路:湯清見底,味鮮得旨,邵先生稱之為“中庸之味”——不沖、不搶,回味卻最為悠長。
經(jīng)邵期靜的介紹,記者了解到,真正的老徽州還有“吃早茶”的習(xí)慣,從故紙堆里挑出諸多徽州名點,一一復(fù)原,像捧出一把散落已久的珍珠。
松黃餅,晉唐第一茶食。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明確記載了其制作方法:春末采集松花黃,與煉熟蜜調(diào)和后模壓成型,色澤蒼黃,入口有松香。
玉露霜,被譽為“明清江南第一茶點”,在著名的養(yǎng)生書籍《遵生八箋》里亦有記載。主要用綠豆和薄荷制成,清涼解膩。
徽州豆沙酥,又稱“蜆殼酥”,改革開放初尚可見,后漸失傳,遍訪老師傅方才復(fù)原。
徽墨酥,由徽州芝麻做主料,據(jù)說以前文人趕考都要攜之,寓意“滿腹文章有墨水”之意。
也有人問邵期靜:“大費周章復(fù)原幾塊古籍中的點心,今天的年輕人會喜歡嗎?”每每此時,邵期靜總是笑而不語?!拔铱傁M裉斓娜艘材芤豢诔缘剿稳藭咐锏哪?、聽到徽商船櫓的水聲,希望徽州人無論走多遠(yuǎn)都能憑味認(rèn)鄉(xiāng),更希望今天的年輕人,通過徽州茶食更加了解徽州文化。”
記者 陶妍妍/文 本報記者 關(guān)敬生/圖
責(zé)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