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正如教育家葉圣陶所言:"教育是習慣的培養。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習慣的養成。我們始終相信:那些蹲下身系鞋帶的耐心、排隊時小手背后的專注、給同伴遞繪本時的輕聲細語,都是滋養生命的養分。下面,是我們對幼兒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思考,愿與每一位家長共赴這場成長之約。
隊列里的成長密碼:在秩序中培育生命的挺拔
在長幼幼兒園的操場上,孩子們像一棵棵小松樹精神昂揚地站立著,昂首挺胸、目光平視前方,稚嫩的臉上洋溢著自信。教師在體育游戲中引導幼兒練習站立規范,從排隊做早操到排隊入廁、洗手、喝水,都力求做到有序整齊。
“排隊時要像小螞蟻一樣,一個跟著一個走。”小朋友們互相提醒著。隊列練習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形體素質,更在無形中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讓他們在規則中學會自我管理,學會在隊列中關照他人。
學習習慣的溫潤養成:讓專注成為探索的翅膀
良好的習慣能讓小朋友們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我們可以通過游戲、運動、學習、探究等活動,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例如在建構區,孩子們為搭建“積木城堡”討論方案;在閱讀角,他們輕翻書頁、安靜閱讀;在操作區,用完的教具會被整齊歸位。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正讓專注、有序、探究等學習習慣逐漸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為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餐桌上的禮儀課:一粥一飯里的生命教育
禮儀習慣引導孩子們在取餐、就餐、取放餐具時文明有禮,珍惜每一粒糧食,杜絕浪費。午餐時間,我們可以將"光盤行動"融入日常,通過《一粒米的旅行》繪本共讀、"廚房小探秘"實踐活動,讓孩子看見農民伯伯插秧的辛勞、廚師阿姨備餐的用心。當節約糧食從口號變為自覺,感恩便成為了刻在骨子里的教養。
勞動里的生命之光:小手創造大幸福
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不是形式,而是讓孩子在“掃地、整理圖書、照顧自然角”中,體會我能貢獻力量的價值感,將勞動視為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整理玩具、照顧自然角、參與種植等活動,培養他們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的意識。幼兒在家中也可以整理書籍、幫助爸爸媽媽洗碗、洗衣服,主動承擔家務,做一位能干的小幫手!
家園共育小錦囊:讓習慣在生活里自然生長
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旅程,家庭更是習慣養成的"第二課堂"。我們為家長準備了幾個小妙招:
1.游戲化引導:和孩子玩“家庭小管家”游戲,讓他們負責整理自己的玩具和書桌,在趣味中培養自理能力;
2.榜樣力量:家長用自身言行傳遞誠信,比如答應孩子的事一定做到,用行動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3.及時鼓勵:當孩子遵守規則或愛護物品時,用擁抱和夸獎給予肯定,讓正向行為得到強化。
親愛的家長們,幼兒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也需要家園配合,共育共成長;讓我們攜手,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文明的種子,靜候花開!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