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合肥工業(yè)大學宣城校區(qū)文法學院“皖南紅色文物賦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團隊”一行在指導老師帶領下,赴旌德縣開展為期兩天的實踐活動。團隊循著馬克思銀像的歷史軌跡,走訪大梁廣場、梅氏故居、烈士陵園及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在實地探訪中打撈梅氏三代守護銀像的珍貴記憶。
尋訪龍川村:聆聽三代守護
抵達旌德縣的首站,團隊來到龍川村,走進梅氏后人梅春平的家中。堂屋墻上掛著的老照片里,幾位老人的目光沉靜而堅定。提及祖輩守護銀像的往事,梅春平的講述掀開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當年太爺爺梅大棟為了安全轉移銀像,化裝成乞丐,將銀像藏在包袱中,夜行曉宿,歷經(jīng)了很多艱險最終成功帶回了家。”梅春平回憶道。談及宋坤榮守護銀像的經(jīng)歷,他指著遠處的柴棚說:“曾祖母就是在這里將銀像深埋,用稻草和木板蓋著,搜捕最緊時,全家人夜里都不敢點燈。”他比劃著藏銀像的位置,聲音里帶著敬意,“聽說那時候小叔叔受了驚嚇,沒能活下來,但曾祖母從沒說過要放棄。”當被問及1959年上交銀像的決定,梅春平望著窗外:“家里人說,這不是私產,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它的故事。”
踏訪舊址廣場:觸摸信仰印記
采訪結束后,團隊來到中共旌德三都農民補習學校舊址。這里雖已被政府重新修繕了一番,但看著墻壁上留下的斑駁痕跡、擺放的課桌椅,依稀能想見當年梅大棟在此教農民讀寫、傳播革命思想的場景。
午后的大梁廣場上,陽光灑在梅大梁烈士的塑像上。團隊成員駐足凝視,看著塑像下面石碑上的碑文,了解梅大梁在革命斗爭中英勇就義的事跡。“他是梅大棟的弟弟,也是為守護信念犧牲的。”一位隊員概括道。我們也驚覺,銀像的守護,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斗。
陵園瞻仰 史志尋根:傳承紅色薪火
次日清晨,團隊赴旌德縣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間,隊員們向烈士陵墓深深鞠躬,在默哀中感悟“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豪情。每座墓碑背后,都是像梅家一樣堅守信仰的故事。
在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團隊成員與工作人員交流。檔案柜里,馬克思銀像清晰可見:銀質的塑像雖有歲月痕跡,卻依舊透著莊重。“作為共產國際贈送給中國共產黨的唯一一座馬克思銀像,這座六號銀像,猶如絢爛的紅色焰火在中國神州大地上綻放光芒......”工作人員向我們講解著,隊員們透過玻璃柜靜靜觀摩,感受著穿越歷史的紅色精神。
兩天的實踐中,團隊成員用鏡頭記錄舊址風貌,用筆記下梅氏后人的講述,更在歷史場景的回溯中,讀懂了“守護”二字的重量。那尊穿越近百年風雨的馬克思銀像,不僅是一件文物,更是三代人用生命踐行信仰的見證,而它的故事,仍在被不斷講述、不斷傳承。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