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正重塑教育的生態格局。在廣袤的中國鄉村,也有一批基層學校在悄然轉型,努力讓科技之光照進課堂。安徽省靈璧縣大路初級中學便是其中之一。
這所位于蘇皖交界的鄉村初中,近年來堅持以育人為本、以技術為用,結合國家《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與《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等政策精神,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邁出堅實步伐,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鄉村特點的“AI+課堂”融合實踐路徑。
一、鄉村課堂也能“智”造未來
走進大路初級中學八年級的一節信息科技課《讓智能家居更安全》,課堂氛圍活躍,技術氛圍濃厚。只見一位形象逼真的3D數字人“智能管家小洋”通過屏幕出現在課堂中央,用擬人化的語言說出:“我最近頻繁被遠程控制,你們能幫我分析一下原因并想辦法解決嗎?”
這個場景并非視頻播放,而是學校精心設計的人機協同教學環節。學生們圍繞“小洋”的遭遇展開小組討論,從智能門鎖、攝像頭、掃地機器人等設備出發,分析物聯網中存在的網絡安全風險,并借助生成式AI工具完成初步防護方案的生成、優化和匯報。
該校高洋老師介紹,該課引導學生從“技術使用者”轉變為“問題分析者”“安全設計者”,在真實問題中提升邏輯思維與數據安全意識,真正踐行《指南》中提出的“以核心素養為本,構建面向未來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
二、從“技術引入”到“素養落地”
鄉村并非人工智能教育的空白地帶,關鍵在于路徑選擇與精準落地。大路初級中學將AI教育試點緊密嵌入現有課程體系,從學生認知起點出發,設計貼近生活、問題導向、項目驅動的教學任務,確保人工智能“看得見、用得上、教得好”。
通過《讓智能家居更安全》一課,學生不僅掌握了設備漏洞分析、數據路徑追蹤等技術性知識,更在小組合作中完成防護策略的優化調整,理解了“技術應用背后的倫理責任”,并將課后產出轉化為《家庭智能安全使用倡議書》,帶回社區開展宣傳。
學生們說:“小洋像我們身邊的朋友一樣,能聽懂我們說話,還能幫我們完善方案。”“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智能家電也可能被攻擊,要學會安全使用。”
三、用責任和創新打開教育邊界
該校負責人寧峰表示,作為一所鄉村初中,我們并不具備一線城市學校齊全的技術條件,但始終不缺對教育現代化的敬畏和對學生未來的責任。學校始終堅持“小步快走、守正創新”的原則,從安全規范出發,逐步拓展AI教學在信息科技課、課后延時服務中的應用。
四、點亮鄉村智慧教育的一束光
靈璧縣大路初級中學的探索證明:教育數字化的關鍵不在資源多寡,而在理念更新;人工智能教育的突破口,不在技術炫目,而在貼近學生、服務育人。
當人工智能的種子在鄉村學校落地生根,當3D數字人走進普通教室、走進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教育的模樣,正在這些樸素而堅定的探索中悄然成形。
科技向善、教育向遠。一所鄉村學校的“智能轉身”,正在照亮更多縣域教育數字化改革的前行之路。(高洋)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