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廣袤的茶鄉大地上,“普洱”二字既承載著千年茶香的記憶,也孕育出兩種獨具特色的茶產業發展路徑。普洱市以深厚的古樹茶資源聞名遐邇,鹽津縣普洱鎮則憑借傳承百年的非遺制茶工藝獨樹一幟,雙“普洱”遙相呼應,共同書寫著云南茶產業的多元篇章。
普洱市作為“普洱茶”的核心產區,古樹茶資源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境內群山疊翠,云霧繚繞,千年以上的古茶樹星羅棋布,這些生長在原生態環境中的古樹,根系深扎土壤,吸納天地靈氣,所產茶葉滋味醇厚、香氣持久,成為高品質普洱茶的代名詞。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普洱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理念,守護古樹茶資源的同時,通過標準化種植、科學化加工,讓古樹茶的品質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動能,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而在昭通市鹽津縣普洱鎮,另一種以“普洱”為名的茶香同樣源遠流長——這里的鹽津普洱茶(俗稱“鹽津白茶”),是僰境茶馬古道上土著先民留給后人的非遺瑰寶,更是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一壺鹽津白茶,一生抹不去的童年記憶”,這句在當地八零后群體中流傳的話語,道出了白茶與生活的深厚聯結。過去,父輩們常會在土墻環繞的瓦房堂屋里放上一壺白茶供一家人日常飲用,靜置一周滋味依舊,成為最好喝的“隔夜茶”。
鹽津白茶的獨特首先源于其珍稀的原料。90%以上的茶葉原材料來自野生白茶樹(老林茶),鹽津縣境內(普洱鎮、興隆鄉、中河鄉、牛寨鄉)等地保存有大量野生白茶樹資源,經過當地群眾的多年培育,如今在普洱鎮已形成規模化種植,為非遺工藝的傳承提供了堅實基礎。
更令人稱奇的是其“天人共釀”的非遺工藝。選取野生白茶樹嫩葉后,經自然萎凋、煮青處理,攤涼后加入淘米水反復澆淋,隨后放置于無污染的閣樓靜置360天左右。靜置期間,一種罕見的午夜蛾會前來蠶食茶葉,而茶葉通過自身凝膠作用將碎片凝結成顆粒狀,最終自然成型。整個過程嚴守“靜置自然”原則,拒絕任何人為干預,且要求茶葉無農殘、無污染,否則顆粒無法成型,這種對自然的敬畏與遵循,正是非遺工藝的精髓所在。
從普洱市的古樹茶資源到鹽津普洱鎮的非遺制茶工藝,云南雙“普洱”雖路徑不同,卻共同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普洱市以資源為基,守護自然饋贈;鹽津普洱鎮以工藝為魂,傳承文化根脈。如今,這兩種茶香正順著新時代的“茶馬古道”飄向更遠的地方,讓云南茶產業的多樣性優勢在傳承與創新中持續綻放光彩。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