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熊貓管樂主辦的“非遺嗩吶技藝傳承交流會”在合肥圓滿落幕。近百名來自安徽各地的嗩吶藝人、非遺傳承人及民樂愛好者齊聚一堂,通過技藝研討、演奏展演、工藝培訓等形式,共同探索傳統嗩吶藝術的現代化傳承之路。活動旨在提升嗩吶演奏技藝標準化水平,推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
作為活動主辦方,熊貓管樂創始人張士武在開幕式上表示:“嗩吶是根植于民間文化的瑰寶,但在標準化與音色表現上仍有提升空間。”師從青年嗩吶演奏家許亞光、戲劇聲樂教授周武占的他,帶領團隊歷時五年研發出“十二平均律精準音孔技術”,將傳統嗩吶音準誤差控制在±2音分以內,致力于打造音準精準、音色優美的頂級嗩吶。活動現場展出的改良嗩吶,憑借其科學的共鳴腔設計與新型合金簧片,實現了高音明亮不失圓潤、低音渾厚兼具穿透力的突破性表現。
為期三天的活動中,主辦方特邀許亞光開展《嗩吶現代演奏技法解析》大師課,系統梳理循環呼吸、滑音控制等核心技巧;周武占教授則以《戲曲嗩吶的敘事表達》為題,剖析傳統曲牌與現代編曲的融合可能。參會的亳州非遺傳承人李長河感慨:“過去我們師徒口傳心授,現在有了科學的教學體系和改良樂器,年輕人更容易掌握這門藝術。”
熊貓管樂同步啟動了“百匠計劃”,未來三年將扶持100名鄉村嗩吶藝人,為其提供標準化樂器及數字化曲譜庫。張士武透露,公司正與高校合作開發智能校音APP,用戶掃碼即可獲取嗩吶實時音準數據。活動閉幕式上,老中青三代藝人聯袂演繹的《皖風新韻》贏得滿堂喝彩,傳統曲調與現代和聲的碰撞,展現了非遺技藝與時俱進的生機。
文化學者指出,這種“企業搭臺、匠人唱戲”的模式,為傳統樂器制作技藝的活態傳承提供了新思路。隨著更多科技元素的注入,千年嗩吶正奏響屬于這個時代的強音。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