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9個“殘疾人預防日”與第10個“中華慈善日”即將到來之際,合肥方興社區社工站以“助殘增收”為核心,依托“興”青年夜校優質平臺,精心策劃“非遺傳承?助殘增收”系列公益活動。
8月25日上午,活動首站落地方興社區瑞園睦鄰生活館和庇護工場——“興”青年夜校非遺手工教師團隊專程進駐,為11位殘障人士開展螺鈿非遺技藝賦能教學,以特色非遺為紐帶,為殘障群體搭建技能提升與就業銜接的堅實橋梁。
精準選技:螺鈿非遺成就業“新抓手”
針對殘障群體就業中“技能適配性不足、市場對接難”的痛點,方興社區社工站與“興”青年夜校深度調研、精準篩選,最終選定螺鈿技藝作為此次賦能核心。螺鈿工藝以貝殼為原料進行鑲嵌裝飾,兼具文化價值與市場吸引力,且操作流程可根據殘障人士身體狀況優化調整,既能讓學員掌握地道非遺技藝,又能為后續就業增收提供“可落地、能變現”的技能支撐。
活動現場,11位學員圍坐于操作臺前,在“興”青年夜校非遺手工王且老師引導下開啟螺鈿技藝學習?!跋劝沿悮て凑請D案輪廓修剪,力度輕一點更易把控”“膠水涂抹要均勻,貼合時對準標記線”,教師結合殘障學員的操作習慣,將復雜工序拆解為“選料-裁剪-鑲嵌-固定”等簡單步驟,手把手糾正手法、逐環節演示要點。原本略顯陌生的螺鈿工藝,在耐心指導下逐漸變得清晰易懂,學員們手中的坯件慢慢浮現出精致的螺鈿紋樣,不少人拿起自己的半成品,臉上露出成就感滿滿的笑容。
定制保障:200套材料包+駐場指導解難題
為確保教學實效,“興”青年夜校依托自身非遺師資優勢,為庇護工場學員打造“全流程定制化保障方案”。物資保障上,首批200套非遺螺鈿材料包直接配送至工場,每套均包含精選貝殼片、專用膠水、底坯、裁剪工具等全套物料,無需學員額外準備,實現“到場即學、上手即做”;課程設計上,教師團隊提前調研學員身體狀況,簡化高強度操作環節、延長實操練習時間,確保每位學員都能跟上教學節奏,真正學會、學透核心技藝。
更具溫度的是“導師駐場指導”機制——非遺教師不僅現場授課,課后還定期返回庇護工場,針對學員練習中遇到的“貝殼裁剪不均”“紋樣貼合不牢”等問題實時答疑,跟蹤學員技能掌握進度。“以前擔心學不會復雜手藝,現在老師常來幫我們調整作品,越做越有信心!”一位殘障學員舉著剛完成的螺鈿胸針說道,言語中滿是對掌握新技能的期待。
閉環變現:義賣反哺讓技能變“收入”
技能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拓寬就業渠道,此次活動構建了“學習-創作-變現”的完整閉環。學員在課程中完成的螺鈿作品,將統一放入愛“興”市集中義賣,從螺鈿胸針、發卡到簪子,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學員的努力與非遺的魅力。義賣所得收入將全額捐入“暖興”基金,最終反哺給所有參與學習的殘障學員,讓大家切實感受到“手藝能掙錢、技能能增收”的實惠。
“我們不僅要教給學員技藝,更要幫他們打通就業增收的‘最后一公里’。”“興”青年夜校項目負責人廖社工表示,后續將繼續依托“興”青年夜校非遺資源,豐富螺鈿技藝課程內容,同時鏈接文創企業、愛心企業認領訂單,探索“螺鈿定制訂單”等多元就業模式,讓殘障人士憑借螺鈿非遺技藝,真正實現“一技在手、就業有路”。
從精準選定螺鈿非遺技藝,到定制化物資與課程保障,再到義賣反哺的就業閉環,方興社區社工站以“興”青年夜校為載體,將非遺傳承與助殘就業深度融合。在雙節來臨之際,這場公益活動不僅為殘障群體點亮了就業希望,更讓非遺文化在助殘增收中煥發新活力。未來,方興社區社工站將持續深化“非遺+助殘”模式,讓更多殘障人士憑借指尖技藝站穩就業賽道,實現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文/廖文靜 張會萍)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