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為鞏固“宜居桐城”行動成果,臺莊村多維發力,以產業賦能激活鄉村活力、提升村容村貌,讓宜居宜業的幸福底色愈發濃厚。
“以前過老橋,車輪壓上去都響,雨天橋面滑,別提多擔心了!”提起村里的老橋,臺莊村村民黃宏高記憶猶新。這座承載多個村民組日常出行的橋梁因年久失修,橋面破損、護欄松動,成為群眾“心頭患”。村“兩委”主動作為,經多次實地勘察、廣泛征求意見、積極爭取資金,同時發動村民籌資籌勞,施工中全程協調設備進場、材料運輸、化解擾民問題,村民自發幫忙搬運建材、維持秩序,干群同心讓“危險橋”加速變身“安心道”。
改善出行條件的同時,臺莊村以“拆違拆危、拆舊建新”為抓手擦亮鄉村“高顏值”。“這些廢舊鴨棚又臟又亂,拆了之后村里清爽多了!”看著被拆除的2400平方米閑置鴨棚,村民連連點贊。自建設以來,村兩委發動黨員帶頭示范,黨員朱江生主動拆除自家閑置豬棚,帶動村民連片拆除各類棚舍45個,累計清理無功能建筑81處、私搭亂建18處,讓“沉睡空間”重煥生機。
針對外來入侵物種“加拿大一枝黃花”,臺莊村采用機械防除與人工鏟除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按照“發現一株、清除一株”原則,對河道兩岸、田間地頭開展拉網式排查,挖除的植株根莖和花蕊全部集中裝袋無害化銷毀,從根源阻斷傳播鏈條,目前已清除3000余株,清理面積達500余平方米。
在夯實民生與生態基礎上,臺莊村“兩委”立足村情推行“四旁植樹+庭院經濟”模式,實施“搖錢樹”工程。工作人員帶著政策進農家、揣著案例訪地頭,通過“算好生態賬、經濟賬、長遠賬”與群眾懇談,讓村民充分了解薄殼山核桃“五年成林、八年豐產”的生長特性,紛紛自發整理宅院隙地、溝渠邊坡等38處零散空閑地塊,以“點狀供地、立體種植”模式,讓每寸土地釋放生態與經濟雙重價值。
民生改善有溫度,鄉村發展有活力。如今的臺莊村,道路更通暢、環境更優美、產業更興旺,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持續提升。(孫爾梅)
責任編輯: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