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這不僅是團隊的榮譽,更是太和清音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1月10日,談及摘得“群星獎”的作品《星辰大海》,表演者于飛語氣中滿是自豪。
11月4日,第二十屆群星獎獲獎名單公布,我省參賽作品太和清音《星辰大海》喜獲“群星獎”,這是我省自2016年以來再次獲此殊榮。
《星辰大海》講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科學傳承故事。一位立志科研、報效祖國的女博士,在面對父親積勞成疾、不幸離世的家庭變故后,母親不愿女兒重蹈覆轍。而女兒則懷著對父親未竟事業的深切追念,最終以兩代人對科學事業的共同赤誠,打動了母親,贏得了理解與支持。
面對全國1996個演出單位、5039個作品(團隊)及近30萬文藝工作者的同臺競技,本屆群星獎的角逐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作品很受歡迎,評委給出了‘小作品大情懷、有生活接地氣’的評價。”于飛說,能從如此多的優秀作品中勝出,這份榮譽顯得尤為珍貴。
“安徽作為科技大省,其日新月異的成就,是我選擇科技題材的直接靈感來源。”《星辰大海》詞作者之一的于福海表示,作品旨在聚焦新時代科技工作者,通過講述他們攻堅克難的故事,展現其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與報效祖國的赤子情懷。
為實現科研題材與傳統清音的完美融合,團隊對唱腔與配器進行了精心打磨。他們反復推敲“四句腔”的節奏,使其悠揚的韻味既能抒寫家國情懷,也能刻畫人物內心的細膩層次;在配器上,則在傳統民樂基底中巧妙融入現代元素,為古老曲藝注入了嶄新的時代氣息。
“從今年春節后籌劃,到邀請各級專家指導,我們逐字推敲唱腔,細致打磨表演的每個細節。”于飛回憶道,從2月初賽至10月決賽的漫長賽程中,團隊成員常為一段唱腔、一個表情鏖戰至深夜,并不斷向老藝術家取經,從中汲取寶貴的創作養分。
正因這份不懈的堅持與精雕細琢,《星辰大海》最終征服了全國舞臺,璀璨綻放。
“群星獎”是文化和旅游部設立的國家文化藝術政府獎,堪稱群眾文藝領域的最高桂冠。《星辰大海》能摘此殊榮,不僅印證了作品本身的卓越,更彰顯了太和清音在守正創新中煥發的蓬勃生命力。
“《星辰大海》是安徽省今年唯一一個獲得群星獎的作品,也是安徽繼2016年淮河琴書《軋狗風波》后又一個獲獎作品。”阜陽市文化館館長劉亞非說,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作品均由阜陽所貢獻,證明了阜陽在該領域的深厚底蘊與傳承。
秉持著守正創新的理念,太和清音始終緊扣時代脈搏,積極弘揚主旋律與正能量,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總書記回信暖人心》《追女兒》《雨花英烈》《讓座》《最美人間四月天》,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深受群眾喜愛。
內容的創新為清音注入了靈魂,而舞臺表現力的革新,則為其塑造了更具張力的藝術筋骨,集中體現在樂器的變化上。
“太和清音最初的樂器編制較為精簡,以三弦、墜胡、琵琶、古箏等為主。”《星辰大海》曲作者高虎介紹,“隨著時代發展,太和清音逐步引入二胡、木魚、梆子、碰鈴等樂器,豐富了清音的聲腔體系,音樂表現力與情感層次得到了顯著提升。”
“相較于墜胡,二胡的音色更為悠揚細膩,極富歌唱性,這與太和清音婉轉典雅的藝術內核高度契合。”太和清音二胡演奏者李洪寬說。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太和清音,是全國古老而稀有的曲種之一。因曲調清新雅致、悠揚動聽,這種獨特的演唱形式得名“清音”。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協會目前已擁有百余名老中青會員,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隊。”作為太和縣清音協會會長,于飛表示,將加強清音的宣傳推廣,深入挖掘傳統精髓,推動清音藝術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本報記者 安耀武 李鵬)
責任編輯:祁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