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從復活重生的老工業老廠房,到功能多元的濱水活力空間;從老舊小區“逆生長”的幸福社區,到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園區;從煥新歸來的城市街區,到“15分鐘生活圈”的溫暖煙火氣......
安徽省蕪湖市正以“城市更新+”的智慧,構建出“+科創、+文創、+消費、+傳承”的城市更新新范式。
日前,在蕪湖召開的全國城市更新工作推進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以民生福祉為導向的蕪湖城市更新機制創新,通過提升品質、激活文脈、煥發新生,為全國提供了城市更新的“蕪湖樣本”。
俯瞰蕪湖長江三橋體育公園。蕪湖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直以來,蕪湖積極探索高水平運營的城市更新新模式,堅持以市場化思維識別資源、集聚資源、整合資源,近三年累計投運城市更新項目92個、實際完成投資223億元。
城市更新,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每個城市居民都能在更新中獲益。
近年來,蕪湖通過“15分鐘生活圈”建設、完整社區創建等舉措,將城市更新成果轉化為市民可感可知、觸手可及的幸福指數。
比如,鏡湖區北門口社區大膽突破傳統模式,打破物理“圍墻”,將幼兒園、戶外公園、衛生服務站有機融合,通過“內外兼修”式的更新,同步提升住區品質與街區活力,實現“老社區、新生活”的有機轉型。
城市更新后,百姓幸福“原地升級”。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蕪湖的城市更新,不僅是城市空間的再造,更是城市功能的重塑、生活品質的躍升、文化記憶的延續、發展動能的轉換。
在蕪湖長江大橋南岸的一片灘涂地上,硬是“長”出一個會“凈水”的公園,通過潛流濕地、加強人工濕地、生態涵養塘等設施,每天可凈化尾水12萬噸,每年可向周邊水系免費補充4300萬立方活水資源,節約資金350萬元。
昔日的“灰色空間”,今天的“寶藏公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要將人、產、城整體謀劃,以系統思維加強城市更新規劃設計,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蕪湖市委書記寧波看來,城市更新已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的發展新階段,要一體推進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環境優化,著力提高城市功能品質活力。
城市更新,說到底就是以可持續發展來驅動城市的全面煥新與活力重生。
蕪湖在這方面的實踐具有示范意義,如百年益新面粉廠的更新中,既保護了歷史文脈又實現了功能升級,通過“修舊如故”的手法,將老廠轉化為大礱坊科技文化園,截至目前已先后輔導300多戶企業,成為青弋江畔的創業孵化地。
俯瞰大礱坊科技文化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眾所周知,在城市更新的復雜命題中,資金平衡與可持續性難題是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如何讓金融“活水”精準灌溉民生改善、產業升級與空間再造的每個環節?
蕪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立體化實踐,算全局賬、綜合賬、長遠賬,構建起金融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的新范式,通過科學運營推動投入產出良性循環、內涵式發展。
更新后的老船廠1900項目,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蕪湖老船廠1900項目就是城市更新高水平運營的“試驗田”。該項目由市區兩級國資平臺與市場化企業合資,對區域內項目整體打包,統一策劃、統一設計、統一開發、統一運營,預估項目每年經營性收益約1億元,能夠有效實現投入產出平衡。
事實上,通過“城市更新+”激活高質量更新動能的案例在蕪湖比比皆是:蕪湖經開區“三湖”片區,統籌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服務完善、生態治理和低效用地盤活,實現了從“科創洼地”到“科創高地”的轉變。
與會專家認為,城市更新應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出一條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路。
孩子們在輪滑場追逐,共享城市更新成果。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在蕪湖,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城市更新的新引擎。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布設了10647個傳感器,聯動處置各類報警3843起,實現重點領域監測預警全覆蓋。
城市更新、蕪湖更興、人民更幸福。
“通過城市更新促進動能轉換,推動產業集聚、人口匯集,努力實現城市增值,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環。”寧波如是說,下一步將持續打造增值型城市,協同構建高能級創新、高品質生活、高顏值生態、高水平安全、高層次文化、高效能治理的城市空間。
責任編輯:祁夢寶
